«——【·前言·】——»
2025年9月11日,印度媒体《亚洲国防安全》宣布,印度将在2026年试射新一代超音速导弹,也就是说,还有1年,印度要试射极速达到3马赫的“布拉莫斯-NG”超音速导弹。
印度媒体对这款导弹的评价相当高,在报道的标题中就直接点明:“中巴面临最大挑战”。印媒的主要理由是,“布拉莫斯-NG”超音速导弹更轻、速度更快,能够搭载在多种战机上,可以“改变南亚和印太地区力量平衡”,成了战略级武器。
«——【·减重革命·】——»
“布拉莫斯 - NG” 的核心突破在于彻底解决了前辈型号的 “体重问题”。现有空射型 “布拉莫斯” 导弹重达 2.5 吨,苏 - 30MKI 战斗机每次出击仅能挂载 1 枚,印度自主研发的 LCA “光辉” 战机更是因挂载能力不足无法配备。
这种局限严重制约了印度空军的火力投送效率,让这款号称 “超音速杀手” 的武器难以形成规模化打击能力。新型号将重量锐减至 1.33 吨,不到旧款的六成。
这个看似简单的数字变化背后,是导弹动力系统与结构设计的全面革新。俄罗斯 NPO Mashinostroyenia 提供的小型化冲压发动机技术,配合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DRDO)开发的轻质复合材料弹体,共同实现了这场 “减重革命”。
重量减轻带来的作战效能提升立竿见影:苏 - 30MKI 的携弹量从 1 枚增至 4 枚,LCA “光辉” 也能挂载 2 枚执行任务,印度空军的打击密度将实现质的飞跃。
尺寸缩减同样显著。“布拉莫斯 - NG” 长度从 8.4 米缩短至 6 米,直径从 0.6 米减为 0.5 米,更紧凑的体型使其适配平台大幅扩展。
除了现役苏 - 30MKI 和 LCA 战机,印度海军的 P-8I 反潜机、陆军的模块化发射车都在适配计划之列。这种 “全域适配” 能力让导弹不再受限于单一作战场景,可实现从空中突袭、海上拒止到陆地突击的多域协同打击。
«——【·速度博弈·】——»
3 马赫的飞行速度是 “布拉莫斯 - NG” 最引以为傲的技术标签。这意味着导弹从发射到击中 450 公里外的目标,仅需不到 5 分钟时间。印度媒体反复强调,这种速度让中巴现役防空系统难以拦截,甚至将其渲染为 “改变游戏规则” 的决定性因素。
超音速飞行确实带来显著战术优势。导弹在巡航阶段可保持 15 公里的飞行高度,接近目标时再以 3-10 米的超低空掠海轨迹突防,结合 3 马赫的极速,留给敌方防空系统的反应窗口被压缩至极限。
现役 “布拉莫斯” 导弹 2.8 马赫的速度已让拦截难度陡增,提升至 3 马赫后,传统的雷达预警 - 火力拦截流程将面临更严峻的时间考验。
但速度优势背后暗藏实战隐忧。超音速飞行导致燃料消耗激增,“布拉莫斯 - NG” 的射程被限制在 450-500 公里范围,较陆基型号的 800 公里出现明显缩水。
为维持高速,导弹采用高空弹道为主的飞行剖面,更容易被早期预警雷达捕捉。军事专家指出,现代防空系统已发展出分层拦截体系,中国的红旗 - 9B、巴基斯坦的 LY-80 都具备针对超音速目标的拦截能力,单纯依靠速度突破的作战思路正面临挑战。
«——【·平台困局·】——»
印度对 “布拉莫斯 - NG” 寄予厚望,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对武器国产化的迫切追求。这款导弹被印媒称为 “国产超音速利器”,但深究技术根源,俄罗斯的影子无处不在。
1998 年俄印成立的布拉莫斯航空航天合资公司中,俄罗斯 NPO Mashinostroyenia 持有 49.5% 股份,负责核心动力与制导系统研发,印度 DRDO 仅承担部分集成与试验工作。
LCA “光辉” 战机的适配历程暴露了印度军工的深层困境。这款印度自主研发的轻型战机因气动布局限制,长期无法挂载重型武器。即便 “布拉莫斯 - NG” 实现减重,战机仍需进行结构强化、火控系统升级等一系列改造。
布拉莫斯公司官员曾透露,适配工作需至少 3 年时间,且存在诸多技术不确定性。这种 “导弹等平台” 的现状,让印度空军的装备更新计划屡屡滞后。
量产能力同样存疑。现有 “布拉莫斯” 导弹年产量不足 30 枚,核心部件依赖俄罗斯进口。“布拉莫斯 - NG” 采用的新型发动机与制导组件产能尚未建立,2026 年试射后能否快速形成规模装备仍是未知数。
菲律宾 2022 年订购的岸基型导弹交付延迟近一年,也从侧面反映出该系列武器的生产稳定性问题。印度试图通过这款导弹彰显军工实力,但供应链的对外依赖使其难以真正摆脱 “组装大国” 的标签。
«——【·区域威慑与战略焦虑·】——»
印度媒体将 “布拉莫斯 - NG” 视为 “改变南亚和印太地区力量平衡” 的战略武器,这种定位背后是印度重塑区域威慑格局的迫切心态。在印巴长期对峙、中印边境摩擦不断的背景下,这款导弹被赋予了多重战略意涵:对巴基斯坦可形成纵深打击能力,对中国则试图在争议地区建立火力优势。
但实际威慑效果需要理性评估。巴基斯坦已列装射程 700 公里的 “巴布尔 - 3” 巡航导弹,中国更是拥有完善的超音速导弹家族与反导体系。“布拉莫斯 - NG” 450 公里的射程,在青藏高原地理阻隔下,对中国腹地难以构成实质威胁。
其 200-300 公斤的战斗部威力,也不足以摧毁加固工事或大型舰队等战略目标。印度的战略焦虑更多源于自身安全环境的复杂性。在西方制裁俄罗斯的国际背景下,俄印军事技术合作面临不确定性,“布拉莫斯 - NG” 可能成为这种合作模式的 “绝唱”。
印度加速推进导弹试射,既是展示国防自主能力,也是向俄罗斯施压以获取更多技术转让。这种双重动机让武器本身的战术价值被过度放大,形成了 “战略级武器” 的认知幻象。
«——【·结语·】——»
距离 2026 年试射还有一年时间,“布拉莫斯 - NG” 的技术成熟度、量产能力与实战效能仍需时间检验。印度试图通过这款导弹实现军事突围的努力,折射出其在大国竞争中的战略困境。
对于南亚地区而言,真正的安全平衡从不依赖单一武器,而是建立在对话协商与共同发展的基础之上。这款超音速导弹最终会成为区域稳定的破坏者,还是技术合作的试验品,答案将在不远的将来揭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