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人生如梦——葛久禹教授专题展”入口处。受访者供图
图为葛久禹本人。受访者供图
近日,在广东世界口腔器材博物馆,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葛久禹教授举办了以“人生如梦——葛久禹教授的手稿、手工、足迹、足印”为主题的展览。不同于常规的医疗器材展,这里陈列的更多是“有温度的记忆”:39岁时手写的《根管治疗学》全稿、为患者画的病情示意图、16岁时制作的木工制品,甚至还有他为自己父亲画的肖像。
图为葛久禹获得的感谢状和荣誉证书。受访者供图
“博物馆说,想通过我的经历,让更多人看到医生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为了这次展览,葛久禹整理出了自己的“宝藏”:除了《根管治疗学》手稿,还有主编的8本著作、参编的9本著作,为全国各地高校、医学会讲课的四五百份邀请函和感谢状、公开发表的国内外论文,为患者绘制的上百张病情图、年轻时做的纱门纱窗、锅盖和家具,甚至他的画画本也被找了出来。
图为葛久禹从医手稿。受访者供图
展厅里,最引人注目的当数那本16开的《根管治疗学》手稿。泛黄的纸页上,钢笔字迹工整,“第一次出书时,觉得自己年轻,不敢用‘学’字,想把书名改成《根管治疗》,可出版社老师坚持:有‘学’字,才奠定了这本书的学术地位,也能让后来者知道,这是国内第一本系统讲根管治疗的书。”事实证明,这本书确实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很多医生告诉我,他们是看着这本书才学会做根管治疗的。”葛久禹骄傲地说,截至目前,《根管治疗学》已3次再版、9次印刷。
图为活动现场。受访者供图
在展览中,一组口腔解剖图格外亮眼:牙齿的横截面、根管的走向、治疗器械的使用步骤,都用简洁的线条呈现。这些,都是葛久禹亲手画的。
从医多年,葛久禹发现,很多患者听不懂“分子”“细胞”“基因”这些专业术语,“你跟他说‘根管感染需要清理’,他可能会害怕,但你画一张图,告诉他‘就像家里水管堵了,我们要先疏通,再做好防护’,他立马就懂了。”这一“沟通技巧”,后来也被葛久禹用到了教学中。在他编写的《根管治疗学》《牙髓病学》里,很多知识点都配有手绘插图。
图为葛久禹与国际华人牙医学会成员合影。受访者供图
“医学是一门需要传承的学科,我希望我的手稿、我的故事,能让更多人爱上这个行业,也能让更多患者信任我们医生。”葛久禹说。
来源:现代快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