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观察者网报道,近日,特朗普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签署多项行政令,其中一项明确允许国防部在官方场合使用 “战争部” 称号,还授权国防部长用“战争部长”头衔。
一开始看到这则消息时,不少人可能会觉得 —— 这又是特朗普爱搞 “标志性动作”的老毛病?
毕竟从之前给联邦机构改名到推出特殊头衔,他总喜欢在这类能留下个人印记的事上花心思。
但再仔细琢磨行政令里的细节,就会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
回顾特朗普过往的执政风格,从调整内阁到重组相关部门,“改名”往往是“换血”的前奏:裁掉不认同自己战略的官员,换上更贴合“美国优先”思路的团队,这次对国防部的调整,会例外吗?
而且“战争部”这个名字,自带比“国防部”更强烈的对抗感。
可偏偏就在此时,五角大楼流出的新文件,却和这个名字的激进感完全拧着来。
就在外界还在猜测“战争部”会不会意味着更激进的对外军事动作时,五角大楼起草的最新《国防战略》草案却传出让人意外的内容:建议把军事优先级从“应对所谓中国威胁”,转向 “保护美国本土及西半球安全”。
要知道,这和美国近十年的军事路线完全相悖 —— 奥巴马时期推“重返亚太”,把60%海军力量调往印太;
特朗普第一任期也在强化与日本、菲律宾的军事合作;
后来拜登政府亦是如此。
怎么到了现在,就突然把“中国”从“最优先”的位置挪开了?
答案或许藏在美国自身的困境里。
先看钱的问题:简单讲,负债累累的美国,目前就是缺钱。
之前马斯克搞 “效率改革”,对美国政府部门大裁特裁,不就是因为钱不够用了吗?
如果美国还像以前那样在全球铺摊子 —— 欧洲驻数万美军、中东留着军事基地、印太搞联合军演,这笔开支根本扛不住。
与其硬撑全球霸权的架子,不如先把钱花在“家门口”,这在特朗普看来,比在亚洲“盯中国”更能讨好国内选民。
更明显的信号,来自盟友那边的反应。
以前美国喊“遏制中国”,欧洲、亚洲盟友会跟着叫唤,可现如今,情况明显发生了变化,曾经那种“美国一声令下,盟友跟着上 的场面,已经慢慢没了!
更为关键的是,盟友不仅不跟着美国指令走了,还担心美国不保护他们。
这让人忍不住想到 19 世纪的英国。
当年 “日不落帝国” 靠着海军霸权掌控全球,可随着德国、美国崛起,加上两次世界大战的消耗,最终不得不从殖民地收缩,把重点放回欧洲。
现在美国的“本土优先”,会不会是另一种 “霸权收缩”?
但两者又有本质不同:英国当年的收缩,是因为殖民地反抗和新兴国家的挑战;
而美国现在面对的,是自身财政的透支、盟友体系的松动,还有中国在“反介入 / 区域拒止” 能力上的突破 —— 比如东风导弹能覆盖美军在西太的基地,让“遏制中国”的成本越来越高。
可美国真能顺利退回到“北美小霸权” 吗?
恐怕没那么容易。
它在全球有数百个军事基地,光在日本就有很多,这些基地不是说撤就能撤的;
当然,美国想在收缩后,再搞“西半球垄断”,其实也是非常难的——,比如俄罗斯也在强化北极的军事存在,对冲美国在西半球的动作。
还有北美国家自主意识也越来越强烈。
很想让,多极化的趋势已经很明显:东盟国家不愿选边站,中东国家开始自主调解冲突,美国想再靠“战争部”的名头找回过去的霸权,恐怕只会越来越难。
现在再回头看 “战争部” 和《国防战略》的矛盾:一个是名字上的激进,一个是行动上的收缩。
这到底是特朗普为了选举搞的 “噱头”,还是美国真的扛不住全球霸权的压力了?
或许再过一年,等新财年的军费预算落地,等美军从欧洲的撤离计划真正实施,我们才能看清答案。
但至少现在能确定的是,美国那种“想同时在全球当警察”的日子,正在慢慢过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