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站在朗诵舞台上时,我攥着稿件的手心全是汗,声音发颤到连完整的句子都读不连贯。如今回望三年的朗诵学习历程,才惊觉这场与文字的对话,早已在不知不觉中重塑了我。
学习朗诵首先打磨了我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初读朱自清的《春》,我只是机械地念出“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直到老师让我想象雨后青草的触感、嫩芽破土的力道,我才懂得重音要落在“钻”字上,尾音需轻柔如微风拂过。反复揣摩停顿、语调与节奏的过程中,我的普通话愈发标准,表达也从生硬刻板变得生动鲜活。如今与人交流时,我能精准地通过语气传递情绪,用清晰的逻辑组织语言,这都是朗诵赋予的语言敏感度。
更珍贵的是,朗诵教会我感知与共情。读《黄河颂》时,“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的磅礴字句,让我仿佛看见黄河奔涌的壮阔,胸膛里激荡着民族自豪感;诵《背影》中父亲爬过月台买橘子的段落,那蹒跚的步履、笨拙的背影,让我读懂了深沉无言的父爱。在一遍遍与文字的对话中,我学会跳出自我视角,去理解不同时代、不同人物的心境,内心也变得更加柔软细腻。
同时,朗诵拓宽了我的文化视野。为了读好李白的《将进酒》,我查阅盛唐历史,感受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迈气魄;为诠释《兰亭集序》,我研习书法艺术,体会曲水流觞的雅韵。那些原本停留在课本上的文字,在朗诵的催化下,变成了可感可知的文化图景,让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愈发深厚。
最意外的收获是自信心的建立。从不敢抬头的怯懦,到能在众人面前从容演绎作品;从依赖稿件,到能脱稿即兴朗诵,每一次进步都让我更相信自己的潜力。这种自信不仅体现在舞台上,更渗透到学习与生活中,让我敢于迎接挑战,勇于表达自我。
朗诵从不是简单的文字朗读,它是一场与自我的深度对话。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打磨语言,丰富情感,拓宽视野,最终成为更好的自己“宋雨声音变现退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