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上学就喊肚子痛”“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总害怕自己做不好”……这些表现,正像一场无声的“情绪感冒”,悄悄影响着孩子的日常状态和心理健康。
“医生,我女儿最近总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哭,昨天凌晨还在客厅发呆,说心里难受、睡不着!”在精神心理科田芳主任诊室内,一位母亲语气焦急,眼中写满担忧。
近期,因焦虑情绪、睡眠障碍前来就诊的青少年明显增多,尤其处于学业关键期的中学生,成为高发人群。
精神心理科田芳主任指出,假期生活节奏放松、作息紊乱,与开学后紧张的学习安排形成强烈反差,是许多孩子面临适应困难的重要原因。不少学生习惯了晚睡晚起,开学后不得不提前起床,生物钟一时难以调整,进而诱发情绪问题。
其中,部分孩子因开学压力持续积累,焦虑程度不断加重,甚至出现用利器划伤手臂等自伤行为,以此宣泄内心难以承受的压力和痛苦。
▲田主任看诊中
资深心理专家田芳主任分析,青少年焦虑与失眠焦虑并非由单一因素引起,往往是学业压力、家庭期望、作息失调、自我要求过高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那些性格内向、敏感或追求完美的孩子,尤其容易陷入这种情绪困境。
专家建议,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实际承受能力合理调整期望,多给予情感支持,同时避免将自己的焦虑传递给孩子,为孩子营造安全、温暖的倾诉环境。
孩子压力大的6个常见信号
孩子往往不会直接表达“我压力大”,但会通过情绪、行为和身体发出信号。专家总结出以下6个典型表现,帮助家长及早识别:
1. 睡眠变化
睡眠变得不规律,入睡困难、早醒、多梦易醒;或相反,白天常感疲倦、无精打采,但晚上反而异常清醒,这是压力影响生物钟的常见反应。
2. 情绪波动
变得易怒、急躁,常因小事发脾气,或情绪持续低落,对以往喜欢的活动失去兴趣,甚至害怕尝试、抗拒上学。
3. 行为异常
出现与平时不符的行为,如顶撞师长、拖延作业、沉迷网络;或出现重复动作如咬指甲、搓手等,缓解内心紧张。
4. 身体不适
经常抱怨头疼、肚子疼、胸闷等,但医学检查无异常;或食欲明显改变,体重大幅波动,这可能是情绪压力在身体上的表现。
5. 回避社交
不愿和同学交往,拒绝参加集体活动,甚至不愿出门;与人交往时显得紧张、害怕被注意或评价。
6. 自我否定
经常说“我做不到”“我太差了”“没人愿意和我玩”等,过度在意别人的看法,信心明显下降。
10个方法帮助孩子缓解情绪压力!
若发现孩子有以上表现,家长可通过以下方式帮助孩子调节压力,重建稳定情绪:
1. 设立每日专属沟通时间
每天抽出10分钟,不打断、不批评,鼓励孩子自由表达当天的感受与见闻,让孩子感受到被倾听和理解。
2. 共同完成放松型小事
一起拼图、听音乐、散步或者安静地呆一会儿。这种无目标的陪伴能有效减轻孩子的紧张感。
3. 练习深呼吸缓解紧张
教孩子尝试“4-7-8”呼吸法: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重复几次,有助于快速平复情绪。
4. 分解目标减轻压力
把学习任务拆分成小步骤,比如“今晚完成一科作业”“每天复习一个知识点”,减少孩子面对整体任务时的焦虑。
5. 鼓励写画情绪日记
让孩子通过写字或绘画表达每日心情,帮助整理情绪,也是家长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窗口。
6. 增加户外自然接触
每周抽时间带孩子去自然环境中活动,阳光和新鲜空气有助于降低压力激素,提升情绪。
7. 允许合理的休息
孩子偶尔表达“不想学”时,给予一定的休息空间,避免持续施压,帮助孩子恢复状态。
8. 多用鼓励代替指责
比如把“你怎么又错了”换成“这次有进步,下次我们再细心一点”,减少孩子的心理防御。
9. 共同参与体育运动
每日适量运动,如跳绳、跑步、球类等,能促进“快乐激素”分泌,改善情绪和睡眠。
10. 平常心看待失败
通过分享家长自己的挫折经历,让孩子明白失败是成长的一部分,学会积极面对困难。
若孩子情绪行为问题持续超过一个月,或出现自伤、拒学等严重情况,需尽快寻求专业心理支持。宁波夏里特儿科诊疗中心依托系统化、个体化的健康服务模式,致力于为儿童青少年及其家庭提供专业、温暖的心理健康干预,助力孩子走出情绪困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