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英国商业和贸易大臣彼得·凯尔带着英国史上规模最大的企业代表团来华了,声称要“改善中英关系”。一边是百余家企业在中国招商引资,一边却在伦敦拖着中国使馆的迁建申请,一拖就是五年。
更有意思的是,就在这次访问前,英国政府还对中国提出了一个外交条件。而北京的回应也很明确:你想谈合作,先对等。
彼得·凯尔的这次访华,是他上任以来的首次。这位工党政府的新任部长,出现在人民大会堂,与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会谈,还与工信部部长李乐成共同出席了中英产业合作对话。
口头上说得漂亮,什么“必须改善中英关系”“英中贸易关系是重建英国经济的关键”。但镜头外,英国政府却在伦敦塔区否决了中国新使馆的建设申请,理由居然是“国家安全风险”。
这不是首次英国打着“安全”的旗号阻碍中方正常外交安排,也绝不会是最后一次。中方早在2018年就已经完成收购皇家铸币厂旧址,2.55亿英镑的投资一分钱没少交,文件一张不差地递上去了。
但五年过去,伦敦塔区议会依然卡着审批不放。更离谱的是,美国白宫还在背后煽风点火,声称新使馆会“监听金融城数据”,要求英国不要批准。
于是英国地方政府顺势拦下项目,而中央政府则在压力下宣布将接管审批流程。而就在中方对英使馆重建审批迟迟得不到回应之际,英国却反过来向中国提出申请,要求重建其驻华使馆。
北京的立场很明确:既然你在伦敦不给批,那你在北京也别想走捷径。结果英国申请被“未予批准”。彼得·凯尔此行的另一重头戏,是参加在厦门举行的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
英国这次出手极大:超过100家英国企业参展,设立超过400平方米的国家馆——这是英国历史上在中国参与最大的一次。从能源、金融到制造业,几乎全行业出动。
在英国国内经济疲软、国债利率飙升、预算赤字高企的当下,对华出口和投资成了救命稻草。中国是英国的第五大出口市场,每天双边贸易额高达3.6亿美元,这是实实在在的利益。
所以,这就形成了一个现实矛盾:一边是想要更紧密的经济合作,另一边却在外交上不断设置障碍。凯尔说“改善中英关系是必须做的事”,但伦敦的实际操作却是另一副模样。
从对华技术出口限制,到紧跟美国步伐炒作“数据安全威胁”,再到这次使馆拖延案,英国的对华政策始终游走在双重路径上。哪怕是工党政府上台,外界也并未看到实质性转变。
中国看得很清楚,也回应得很直接。何立峰在会见凯尔时就明确表示:中英关系要实现更高水平发展,必须建立在“相互尊重、互不干涉、平等互利”的基础上。
英国国内对此也心知肚明。驻华大使魏磊在厦门接受采访时就表示,“我们希望中英关系具备稳定性和战略性。”但说到底,一段关系是否稳定,看的不是言辞有多动听,而是行动有多诚实。
英国很清楚自己现在的处境。脱欧之后,英国与欧盟的贸易关系大幅削弱,全球贸易份额持续下降。2025年8月,英国国债利率一度突破5%,成为G7国家中通胀最高的国家。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市场对于英国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但如果伦敦继续在外交层面玩两面派,想要吃中国市场的红利,又不愿意承担作为合作方的责任,那就别指望北京会继续让利。
英国在使馆建设上设置重重障碍,背后的盘算显而易见:一方面借“安全”话题讨好美国,另一方面想在中国市场多捞好处。问题是,这种“夹缝操作”已经越来越难奏效。
美国的战略目标从来不是帮英国,而是牵制中国。英国如果继续站在美国身后当“第二梯队”,那在中国这边就只能是“第二选择”。
反观中国的态度则始终如一:欢迎合作,但绝不接受单方面条件。中英产业对话机制重启,联合声明签署,以及“十五五”与《现代产业战略》的对接,都是建立在“互利互信”的基础上。
如果英方一边谈合作,一边又在中国核心利益问题上踩线,那所谓的“对话”也只是表面文章。使馆问题的最终决定时间被推迟到10月21日,这是一个关键时间点,也是一个试金石。
如果英国政府能够顶住来自美国的压力,真正落实其“相互尊重”的承诺,或许中英关系还有回暖的可能。但如果伦敦继续把外交政策当成内政表演的工具,那北京也不会再给第二次机会。
这次英国来得很热情,但能不能带走实质成果,取决于它是否愿意放下那些不对等的幻想。中英之间的问题,不在于谁先迈出一步,而在于谁愿意走到规则的中间点。现在该英国表态了。
信息来源:英国新任商贸大臣访华表态:中国值得交往 北晚在线2025-09-12 07:31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