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刘叶
9月开学季,成都中医药大学的校园里,四处都是拖着行李箱的学生。滚轮和水泥地摩擦发出的“轰轰”声,与学子的交谈声交织着,就这么热闹着拉开了新学年。
学校古籍部负责人林英非常忙,从库房整理,到场馆布置,再到讲解接待,她皆带头操办。记者抵达图书馆三楼时,她正带着工作人员清点书目。这是古籍部所在的楼层,也是林英工作了7年的地方。
从四川省图书馆到成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的21年间,她皆与古籍为伴。因拜入古籍修复师袁东珏门下较早,且荣誉满身,四川省内许多同行,都称她为“大师姐”。
在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修古籍的林英。受访者供图。
曾经无人问津
如今迎来了重点高校毕业生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去基层调研,那时古籍修复师身兼数职,人手也不够,打开库里面的书(古籍),好多都碎成渣,甚至有虫子在爬。”如果说,什么是林英在从业二十余年里面印象最深刻的,无疑是古籍修复行业所产生的变化。
她用“一穷二白”来形容刚入行时的感受:没有检测仪器,库房馆设落后,从业人数极少。古籍修复师,还会被误认为“技术工人”。
二十多年前,一个硕士毕业生,其实有更多光鲜亮丽的工作可供选择,但林英尚在学生时代踏进图书馆时,就选定了就业方向。“我是历史专业,经常会查阅古籍,一来二去,就和这个工作接触上了,如果说原因,也是因为喜欢。”
系上围裙,手持镊子、刷子,全凭师父的经验传授和自我感悟,林英开始了古籍修复之路。
2007年,我国全面开展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国家级、省级古籍重点保护单位逐一建立,古籍保护制度逐渐完善,资金投入、设备更新、书库建设……如今的古籍修复,已经运用到科技手段,将纸张厚度、耐折度、酸碱度、纤维长短检测等数据进行记录,以便后人查阅修补。同时,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并感受到古籍修复师在文物保护、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在一般人眼中,这批甘受寂寞、与残页为伴的文物工作者,不再是“技术工人”,而是“古籍医生”。
于行业而言,除了技术革新,更有意义的是新鲜血液的加入。“年轻人认为,这对于文化传承而言是重要的,他们愿意投身于此。像名校毕业生,愿意静下来做古籍修复,这就说明我们已经被很多人看见,他们认可这项工作的价值。”林英见证了古籍修复行业从满地荒芜到四处繁花,最令她欣慰的,就是年轻群体对于古籍修复工作的认可。
似乎古籍修复师都想“被看见”。不是看见修复师本人,而是他们背后亟待修复的残破书叶和重获新生的古籍。林英从业以来,除了古籍、字画的修复,还承担着行业研究和宣传推广职责。在她的个人介绍中,有着众多荣誉称号,“全国古籍保护工作先进个人”“四川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先进个人”等。而她对此笑言“这是社会对这项工作的认可”。
因缺乏保存条件,早些年的古籍遍布伤痕。受访者供图。
为修古籍学中医
修复的中医药古籍价值高
成都中医药大学古籍修复室,是国家级古籍修复传习所、四川省古籍修复分中心。成立前夕,急需有人带领搭建团队,并进行技术指导,林英没有太多犹豫便应了下来,在见证了古籍修复行业的向好后,为其开拓新领域,成为她心中下一个目标。
“高校最大的特点就是有更多途径做研究。”林英在对比此处和四川省图书馆的不同时,如此回复。为何要做古籍修复?中医药和古籍保护与修复的关联是什么?相关研究如何形成标准,这些标准、规范如何推广以及使用?对此,林英甚至学了两年中医。
古籍修复并不是简单的拼接、粘贴。从纸浆到纸张,均有中药参与。“黄柏能除虫,白及能增加浆糊黏性。在没研究中药之前,我只知道这些成分,但为什么可以,也是到了这里才有更多更专业的了解。”林英在懂得药性后,便将中药材功能纳入自己研究领域,突出交叉学科属性。
和大部分图书馆修复的文史类古籍有所不同,成都中医药大学主要针对中医药类古籍进行修复。于技术而言,医药类古籍修复难度与其他古籍相似,但因为它们肩负着临床指导任务,林英对待这些涉及处方用药的剂量、成分时格外小心。“中医药古籍的传承性很强,迄今对临床用药仍然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涉及药物的剂量、名称时,修复一定不能拼错或排错位置。”
涉及中药材染纸等问题时,请外援是修复团队必经的一环。“医药专业的老师会过来帮忙把关,不同季节、不同地域采摘的药材药性会有差距,记录好不同的数据值,对后期的染纸研究具有重要作用。”生命得以延续的古籍文献,将进行数字化处理,而师生进入相关系统,能看到古籍扫描件,并结合古籍数据挖掘系统,利用这些文献所得出来的数据,甚至能成为论文发表的权威依据。
高校古籍修复课成“香饽饽”
大师姐劝告:枯燥,想好再来
林英近些年主要针对巴蜀地区近现代名老中医的处方笺进行修复。每一种文献,都有自己的故事,在修复过程中,与文物对话,是林英特别享受的过程。“你能看到处方的调整,见证病人病情变化,整个过程连续性很强。”除此之外,在林英看来,处方笺的纸张也很有意思:“原来的老中医,都有很强的国学功底,他们的毛笔字非常漂亮,纸张的底纹印有‘知行合一’等内容,配上毛笔字,赏心悦目。”
处方笺修复已经成了林英近期的主要工作。
除了资料搭建和古籍修复,林英和同事们还在学校开设了“中医古籍鉴赏与修复”选修课,每学期18个学时。作为“秒抢”的课程,同学们对于这堂课投入绝对热情:不仅主动“拖堂”,还将临床上的缝合方法与古籍装订方法对比。“有的学生会问,家里的古籍能不能拿来修复,还有的在上课后会主动报名成为我们的志愿者。”林英笑着说,“这个课就像在他们心里种下一颗种子,会有更多人知道古籍修复的意义。”
但不是所有年轻人的热情,林英都会照单全收。“古籍修复很枯燥,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定力。不仅如此,如果你手头功夫不够灵巧,这个过程也不会太顺利。”她鼓励且欢迎年轻人关注古籍修复,“如果你要从事这份工作,必须得发自内心地热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