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她在毛主席身边工作11年,晚年与主席同月同日离世,一生未婚

0
分享至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与世长辞,那一天,秋风含悲举国哀痛。2017年9月9日,整整41年后的同一天,王海容病逝。

王海容曾跟在毛主席身边工作过11年,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外交部的“五朵金花”之一。她戴着白边眼镜一头飒爽短发,外表平淡不声不响,却在中美建交的高光时刻,成为世界舞台上,镜头捕捉的焦点,也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外交部副部长。



王海容与毛主席

流利的切换着不同的语言,谁能想到,高考落榜,她在化工厂当了三年的学徒工人。走上众星捧月的岗位,她却极为低调,一生未婚无儿无女。

她的身上,有太多普通人眼中的不可思议,她都经历过什么呢?

高考落榜当徒工

1938年,王海容出生于湖南长沙。她的祖父王季范,是毛主席的姨表兄,同时也是一位教育家,在湖南享有盛名。

1914年,当毛主席到第一师范读书,王季范这个表兄,不但在学业上鼎力支持,更是对他的革命活动进行掩护。除了这层亲戚关系,两人也是亦师亦友,毛主席常称呼他为“九哥”。



王季范与妻子

1938年11月,日军第6师团进犯临湘,从此湖南成为抗战正面战场的最前线。出生于战乱烽火中,生活本就艰难,1941年,王海容才刚刚3岁,她的父亲王德恒,便因为一个秘密任务,遭叛徒出卖而牺牲了。

王德恒是王季范独子,他为了抗战报效国家,丢下才两岁的王海容以及尚在襁褓的幼子,奔赴了延安。1940年,在毛泽民的介绍下,他加入了我党,后来又回到湖南桃源从事地下工作。

这一年,王德恒才刚刚30岁!



王季范与儿子王德恒

没了顶梁柱,家里的日子也更加艰难,母亲的身体又不好,最后,两兄妹就被托付给爷爷王季范抚养了。

年近六旬,王季范白发人送黑发人,还要承担起抚养孙辈的责任。王海容的名字,便是跟了爷爷后新起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可见爷爷,对她寄予厚望。



王海容

因为对这个孙女寄予厚望,因此虽然经济拮据,王季范还是想方设法,送她到长沙读书。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有时会邀请老家的亲戚赴京做客。从1950年到1952年,王季范三次被邀,王海容与弟弟王起华,也因此能跟着一起去。



毛主席与两姐弟

王海容第一次见毛主席,便是在1950年。那时她刚刚12岁,个子不高,但一双眼睛神采奕奕,而且胆子很大,一点不怯场。

临走时,毛主席说她:“你这个人挺怪的,第一次见我也不害怕。”

她眨巴着眼睛哈哈一笑,说:“你也不会吃了我,我为什么要怕你?”

也是这一次,王海容获得了留京上学的机会。因为与李敏、李讷年龄相仿,时常在一起玩,她也经常出入中南海丰泽园去找她们。



1957年,19岁的王海容,走进了考场。多年苦读人也聪明,但她却落榜了。考大学没那么容易,很多人都劝她再复读一年,躲在屋里哭了一天之后,她做了一个决定:不复读,也坚决不会去托关系求人,那便找工作吧!

很快,她找到一个化工厂,去里面当学徒工人。每月18块,包吃包住,能够自食其力,她感觉很高兴。

但化工厂的工作,却不是一般地辛苦。那个地方,空气里永远都有刺鼻的酸味儿,生产过程还会产出伤害人身体的化学废料,工作的时候,要戴着厚厚的口罩,穿上笨重的防护服。那时又没有空调,一旦到了夏天,那滋味儿别提了,人就像被装进了蒸笼里,还要被粘腻的汗水浸泡着。



这些苦,她不声不响照单全收,长发被剪掉了,细腻的双手变得粗糙布满伤疤。每天穿着油腻笨重的防护服,在车间里和轰鸣的机器与各种化学试剂打交道,几十斤重的蒸馏水瓶,她一天搬上搬下无数次。

这样的工作,她一干便是3年,这3年徒工,让她深切体会到了劳动人民的分量!按照正常情况,她的人生,可能就要永远困囿于此了。

但她后来,又是缘何能在外交部大放异彩呢?这件事的起因,竟是因为一篇文章--------



最年轻外副长

在当时来说,初中生高中生,还是非常难得的知识分子。像王海容这样下到车间里当徒工,日复一日的挥洒汗水,对他们来说,思想上还是很难接受的,都认为自己是被大材小用了。

1960年,《中国青年报》决定针对这样的情况,抓榜样来进行宣传。而王海容,要家世有家世,要文化有文化,却扎根一线车间整整3年。不但如此,干一天活劳累不堪,她下了班还会自学俄语。在北京这样的城市,18元的工资实在微薄,她却还舍得花大价钱,订俄文版的《真理报》。



毛主席与王海容

王海容的经历,便有非常典型的教育意义。于是,编辑找到了王海容,提出让她就自己的经历写一篇文章。

王海容认真地写了一篇稿子,就叫做《我的经验》。但毕竟是要发在大报上的,她心里有些没底,于是就想让毛主席帮她提提意见。她把稿子,转交给了叶子龙,通过他来帮忙传递。

这篇稿子,毛主席不但提了中肯意见,并且还亲笔帮忙修改,加写了编者按。这篇文章,王海容最后以“徒工王波”的笔名,发表在《中国青年报》第23期上。

这篇文章发表后不久,毛主席便找她进行了谈话。也是这次谈话,王海容意识到,世界很大,对祖国的贡献,也是多途径的。于是她辞工再战高考,这一次考到了北京师范学院俄语系。



当徒工时,上一天班又苦又累,她都能坚持学习,到了学校,也就更加不会止步于课堂。她不但学好了专业课,而且涉猎广泛博采群书。

1964年,王海容毕业了。但她刚毕业不久,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这一下打开了世界格局的门缝。当时,毛主席建议她:现在世界都在看中国了,为何不去学点英语呢?

王海容认为非常有道理,于是马不停蹄,又去北外学起英语。三年以后,她不但英语考出了满分,还自学了法语、德语。



王海容

1965年11月,在学习英语一年以后,经过推荐,王海容进入了外交部。起初,就是干些档案翻译、文电收发等基础工作。

1970年夏天,王海容被任命为礼宾司的负责人,次年正式任命为礼宾司副司长。从此,她开始青云直上,好像坐了直升机,次年就被提拔为外交部部长助理,到1974年,才36岁,成为我国第一位也是最年轻的外副部长。



王海容陪同接待外宾

从高考落榜生,车间女工,到叱诧风云的副外长,她只用了十多年。如此的升迁速度,自然免不了被人议论是“关系户”,但所有的质疑,都被她用实力碾得粉碎。

为了接待阿拉伯外宾,她整夜研究《伊斯兰礼仪指南》,连每张座椅的间距,都要用尺子仔细测量。埃及代表团来访,大赞她是“懂得麦加朝向的女士”。而所有来访重要的禁忌与习惯,她都了然于胸,在礼宾司,她经手过的127场外事活动,全都零失误。

1972年尼克松访华,在那场“改变世界的一周里”,她亦全程参与陪同,担任翻译,世界看到了中国,也看到了她。



一生将全部精力,奉献给了我国的外交事业,王海容也因此,一直未婚未育。2009年退休后,王海容住在一栋欧式风格的小楼里,每日拎着布袋逛菜场,养花遛狗做各种菜式,悄悄将一世传奇,隐退在普通百姓的人间烟火里。

2016年,她才请了保姆照顾自己,2017年9月9日的清晨,在睡梦中离世,享年79岁。这一天,正好是毛主席逝世41周年日。

回顾王海容的一生,我们会发现,命运给了她一张入场券和机会,她也用实力证明了,自己配得上这个位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阿校谈史
阿校谈史
关注我,每天娱乐看不停!
3158文章数 23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