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克格勃,这可是苏联时期最出名的情报机构,从1954年成立到1991年苏联解体,它的手伸得可长了,负责国内外情报、安全和反间谍工作。
克格勃的全称是国家安全委员会,底下有好几个局,专门管间谍事务的是一总局和二总局,他们不光搞技术窃密,还特别擅长用人力渗透,尤其是那些利用人性的弱点来套取情报的办法。
其中,最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就是他们对女间谍的培训。这些女间谍被叫作“燕子”,男性对应的是“乌鸦”,整个培训体系设计得特别系统,目的就是让这些代理人用魅力和身体去接近目标,获取机密。
说白了,这就是情报界常说的“蜜罐陷阱”,一种用浪漫或性关系来钓鱼的战术。
先说选拔吧,克格勃每年都会大张旗鼓地招人,但重点是那些年轻漂亮、聪明灵活的女性。她们来自各种背景,有老师、记者、市场人员,甚至还有其他行业的普通人。
报名后,第一关就是背景审查,查家庭、个人经历,确保没问题。合格的会面对一系列测试,比如突然被抓到黑屋子里,用强光灯照脸,观察反应,看她们能不能保持冷静。
这不是随便玩玩的,这些考验是为了筛出那些心理素质过硬的,能在高压下不露馅。克格勃前官员回忆录里提到,他们特别注重那些愿意冒险、能牺牲的女性,因为任务往往涉及个人底线。
选拔通过率不高,但一旦进了门,就等于签了卖身契,培训营叫“国家第四学校”,建在喀山市郊的伏尔加河边,1960年代中期开始运作,位置偏僻,周围全是树林和丘陵,保密性极强。
进了学校,培训从头开始,第一步是思想教育。学员得写心得,谈对国家的奉献,为什么愿意把身体当工具用。这不是走形式,目的是让她们从心理上接受这种角色转变。
克格勃知道,人性有弱点,所以他们用逐步引导的方式,让学员觉得这是为国家服务,而不是什么丢人的事。
接下来是观看色情影片,集体看,好几个小时那种。起初很多人不适应,但教官会反复强调,这是任务需要。
渐渐地,学员适应了,就进入更实际的环节,比如脱衣互相观察,教官在一边提醒身体是武器,别觉得害羞。这步是为了打破心理障碍,让她们习惯在别人面前暴露。
示范课更直接,一男一女在圈子中间表演各种姿势,学员围观,教官讲解技巧,怎么控制局面,怎么读对方的反应。整个过程设计得像流水线,目的是把学员从普通女孩变成专业代理人。
培训不光是理论,还有实习。学员得和不同男性互动,事后录像回放,在课堂上分析动作哪里不对,怎么改进。
课程分年龄段,比如对15到17岁的少年,用温柔方式引导;对60岁以上的老人,则是建立信任,慢慢来。男学员的培训也类似,他们学心理学,怎么激发女性兴趣,尤其是那些难搞的、脾气古怪的。
克格勃的逻辑是,情报工作细致费脑,女性在某些方面有优势,能在关键时刻果断下手,甚至开枪或下毒。
前克格勃官员帕威尔·苏多普拉托夫在1994年的回忆录《非常任务》里提到,这些培训是为了防止一人暴露拖累整个组织,所以学员知道的有限,只管执行。
整个体系基于人性弱点,男性容易被吸引,导致情报外泄。苏联解体后,一些叛逃者披露了这些细节,比如一位叫卡列尼娜的“燕子”,她出身穷苦家庭,高中的时候被校长推荐进特殊学校,以为是好机会,结果进了这个营地。从入学到毕业,她经历了从天真到麻木的转变,但这些是真实经历,不是编的。
克格勃的培训不是白费功夫,实际任务中这些“燕子”发挥了大作用。二战期间,有个叫玛加丽达·科涅库娃的女性,代号“卢卡斯”,她1934年随丈夫谢尔盖·科涅库夫去美国,丈夫是雕塑家,1935年受普林斯顿大学邀请为爱因斯坦塑像。
她以助手身份接近爱因斯坦,俩人关系密切,爱因斯坦给她写了9封信。她通过这个渠道,获取了美国核武器和导弹技术资料,帮助苏联加速研究。
苏多普拉托夫回忆录里说,她嫁给丈夫也是克格勃安排的,目的就是渗透美国科学圈。爱因斯坦到死都不知道真相,她1980年去世,事迹1995年才曝光。
另一个例子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联邦调查局的反间谍人员被克格勃少校斯韦特拉娜·奥戈罗德尼科娃策反,她用魅力套取了东部特遣站分布图,导致美国反间谍工作大受损失。
再比如,冷战高峰期,克格勃用“燕子”窃听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号“自白”行动。一个女间谍以芭蕾舞演员身份接近外交官,进入卧室侦察,确认顶层是关键位置,为安装窃听器铺路。
海外任务更多,1980年代,一位“燕子”在轮船上执行任务,接近两名德国物理学家助手,用一个半小时拖住他们,让搭档偷芯片。
报告里说她天生适合这行。男“乌鸦”也不差,比如伊万诺夫在伦敦用魅力从上层女性那搞到英国鹞式战斗机秘密,苏联复制成功,还导致英国内阁动荡。
他退役后写书,妻子知道后离婚。这些案例显示,培训的效果直接体现在情报获取上,苏联从中获益不少。
克格勃的体系不限于女性,东德斯塔西也学了去,1950年代马克斯·沃尔夫建部门,用帅气军官接近西德单身女性,那些女性在政府和企业工作,容易泄密。
结果渗透了北约,甚至有间谍进西德总理办公室。但西德反间谍后来发现,这些军官发型太统一,短发后脑勺,容易识别,就抓了不少。
克格勃的蜜罐战术影响深远,俄罗斯继承了部分,现在联邦安全局还用类似办法,虽然技术变了,用社交媒体钓鱼,但核心没变。
2010年,安娜·查普曼等10人被捕,她们用魅力接近美国政界,差点钓到奥巴马内阁成员。俄罗斯还用这招对付异见者,2010年代初,政治讽刺作家维克托·申德罗维奇被拍下和年轻女子的视频,她还钓了其他克里姆林宫批评者。
为什么这些培训让人目瞪口呆?因为它直击人性底线,把人当工具用。克格勃知道,男人弱点多,容易上钩,前官员福纳廖夫说过,床头情报往往来自男人的软弱,而不是女间谍的坚强。
培训过程剥离了个人情感,让学员觉得身体不是自己的,而是国家的财产。这种洗脑式教育,在冷战背景下,似乎合理,但现在看,伦理上问题大。
苏联解体后,大部分“燕子”和“乌鸦”被遣散,转行普通生活,有些人终身沉默。1991年机构改制,旧方法渐弃,新技术如网络钓鱼取代,但历史教训在,提醒情报界,人性弱点永远是双刃剑。
总的来说,克格勃间谍培训是冷战缩影,高效但残酷。它让人看到,情报战不光是高科技,还有人性博弈。
苏联从中获利,但也付代价,代理人命运多舛。了解这些,不为猎奇,而是提醒,在信息时代,类似战术还在变种存在,大家得警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