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美科技对峙,这几年闹得挺大,从贸易摩擦到芯片管制,美国那边一开始气势汹汹,总想着卡脖子就能把中国摁住,可现在回头看,好多美国人自己都开始嘀咕,这么折腾到底值不值。尤其是2024年11月26日,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斯科特·肯尼迪在《外交事务》杂志上发了一篇文章,直白承认美国对华科技战适得其反。这事儿不是空穴来风,全网搜一圈,各种报告和评论都指向一个事儿:美国想限制中国技术进步,结果反倒逼着中国加速自立,还让美国自己丢了市场份额。咱们一步步聊聊这背后的来龙去脉,别急着下结论,先看看事实怎么摆在那。
先从头说起,美国为什么突然对中国的科技下手。2018年特朗普上台后,就觉得中国在经济上太猛了,尤其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占全球份额越来越大。那年3月,美国启动了贸易调查,加征关税,针对的不少是电子产品和机械设备。接着,2019年5月,华为被列入实体清单,美国企业不能随便卖东西给它。中兴通讯早几年也吃过亏,差点停摆。这些措施表面上看是为了国家安全,怕中国技术用于军事啥的,但其实骨子里是担心中国抢了饭碗。结果呢,中国没坐以待毙,反而加大投入搞国产化。举个例子,华为的手机芯片,本来依赖美国供应商,现在转向自家麒麟系列,2023年Mate 60 Pro一出,全球都看到中国在5G和AI上没落后多少。
再看2022年,拜登政府上场,本以为会缓和,谁知更狠。10月,美国商务部出台出口管制,针对先进半导体,荷兰的ASML和日本的东京电子也跟着限售光刻机。中国企业短期内确实难受,供应链卡壳,但这也像给中国打了鸡血。北京推出各种政策支持,资金砸向半导体和新能源。2023年,中国电动车出口超日本,成了全球老大,比亚迪和宁德时代这些公司,电池技术领先,占市场三成多。美国那边呢,企业高管们开会时愁眉苦脸,营收下滑,因为丢了中国这个大客户。英特尔和英伟达的芯片,本来在中国卖得飞起,现在份额缩水,库存堆积,只能降价促销。
肯尼迪在那篇文章里点得很清楚,美国的“小院高墙”策略,本意是只管制关键技术,结果墙越建越高,管得越来越宽。出口管制、关税、投资审查、数据流动限制、供应链转移激励,全套下来,不光中国受影响,美国自己也遭殃。一方面,中国技术进步飞快,本来依赖进口的设备,现在本土企业填补空白。像华为的鸿蒙系统,2024年用户破亿,取代安卓的部分市场。另一方面,美国创新受限,因为少了和中国合作的机会。以前中美科研交流多,学者互访,项目联合,现在签证卡紧,合作项目砍掉,美国大学里的中国学生少了,AI研究进度慢下来。肯尼迪用数据说话,2023年美国半导体出口到中国降了20%,但中国本土产能涨了15%,这不是适得其反是什么。
全网搜搜,类似观点不少。2024年12月,美国更新了和中国的科技合作协议,但加了更多安全条款,明显是防着中国。结果,中国稀土出口增加,对美国货物关税也升了。2025年上半年,美国进口中国产品下降22%,6月单月跌53%。特朗普第二任上台后,1月签署执行令,延长关税,但又加了芯片限制,黑名单上多出几十家中国企业。中国反制,4月关税升到84%。这来来回回,全球供应链乱套,企业得选边站队。
想想过去几十年,全球分工是发达国家搞研发,新兴国家做代工。美国出主意,中国出力,彼此都赚。但中国从低端爬到高端,GDP占全球五分之一,制造业超三成,这让美国慌了。以前中国缺技术,买买买,现在自力更生,别人不卖就自己造。肯尼迪文章里提,美国以前制裁小国容易,轻车熟路,但对中国这招不灵,中国体量大,反制手段多。杀不死的东西,会让你更强,这话用在这儿挺贴切。
2025年到现在9月,事儿还没完。美国提议禁中国联网汽车,怕数据泄露。汽车业代表去国会游说,说这会加剧竞争。美国芯片工厂投资增加,但全球产能过剩,部分企业裁员。肯尼迪继续在智库发报告,呼吁调整策略,平衡安全和经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