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风拂过齐鲁大地,携着两千年的文化气息。我随中国书画报写生团踏上曲阜这片圣土,作为一名书画工作者,更作为孟氏后裔,内心涌动着难以言喻的虔诚与激动。中国书画报社组织的这次写生采风活动,不仅是一次艺术创作之旅,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朝圣。五天时间里,我的画笔与心灵一同游走于历史与现实之间,在孔庙的苍松翠柏间,在孔林的石碑残碣前,在孟子故里的乡土气息中,感受着中华文明最深沉的心跳。行走在曲阜的土地上,我仿佛能听到血脉中远古的回响。当同行的艺术家们专注于构图与笔墨时,我却常常陷入一种恍惚状态——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可能曾被我的先祖踏过,这里的空气中依然飘散着孟子“民贵君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思想碎片。这种奇妙的连接感使我的写生不再仅仅是客观景物的描摹,而成为与历史对话的精神仪式。
孔庙:千年桧柏的低语
踏入孔庙,我被那株据说植于唐代的桧柏深深吸引。这棵历经千年风雨的老树,枝干虬曲如龙,树皮皲裂如甲骨文般记载着时光的故事。我选择在大成殿西北角展开画板,静心聆听古树的低语。在这里画树即是画史。我调墨时特意采用了深浅不一的多种墨色,试图在树干的表现上形成历史的层次感。画笔在宣纸上行走时,我仿佛能听到这株古柏的诉说——它见证过历代帝王前来祭孔的盛况,目睹过战火纷飞中的坚守,也陪伴过无数寒窗苦读的学子。在绘制枝叶时,我运用了干湿结合的笔法,让新绿与枯枝交错并存,象征儒家思想在历史长河中的生生不息。当我们写生时天空中不时有斑鸠从树冠中飞过,它们的鸣叫与古庙的钟声交织成一曲跨越千年的交响。我特意在画作左下角添了一只鸠鸟的剪影,以动衬静,更显古庙的深邃幽远。
孔林:石像的千年守候
孔林是另一个令我心灵震撼的地方。行走在享殿前的甬道上,从南至北依次是华表、文豹、甪端和翁仲。华表是墓前的八棱石柱,又称望柱,望柱实为华表的延伸,直插云端,是入“天门”的标志,故称望柱,也是皇家的象征,表示墓主的身份和地位。文豹的形象似豹,但具有温顺善良的性格,象征着守护和忠诚。甪端是一种中国神话中的神兽,与麒麟相似,头上长角,传说日行一万八千里,通四方语言,能够通报外来的消息。翁仲是秦代的著名骁将,后来成为守墓的石像生。石像为武将形象,双手按剑,表现出威武之势,用以守护墓地安全。享殿是孔林内的核心建筑,是墓祭时摆放礼品及宣读祭文的地方。神道两侧石兽雕刻虽然风化严重,却更显历史的厚重感。一对文武官石像,文官手持笏板的面容已被岁月侵蚀得模糊不清,但那份恭敬姿态却穿越时空清晰可辨。我静坐一旁写生了神道,不仅画下了享宫的形制、石像的威严,更试图表现那种跨越两千五百年的精神传承。在画面布局上,我将享宫置于中下方,而将苍松翠柏向上延伸,形成一种文化根脉深植大地、精神枝叶直指苍穹的构图隐喻。
孟子故里:血脉深处的回响
专程前往孟子故里的旅程对我而言具有特殊意义。作为孟氏后裔,站在亚圣殿前时的心情难以平复。殿内孟子像威严中带着慈祥,仿佛在审视着这位两千多年后的同姓后人。我注意到孟子手持书卷的姿势与常见孔子像不同,更多了几分思辨的气质,这或许正暗合了他“性善论”的哲学思想。
在孟母林写生时,我的画笔变得格外沉重。这里安息着的不仅是生育了圣贤的母亲,更是一位象征中华家庭教育精神的伟大女性。“孟母三迁”的故事从小耳熟能详,但真正站在那片传说中曾经迁居的土地上,才真切体会到环境对人格塑造的重要性。我到孟母墓前进行了虔诚的祭拜,行走在孟母林的苍松翠柏间,让人想到天下母亲的慈爱和伟大,提笔写生时我将周围的柏树画得格外苍劲,隐喻母爱的坚韧与永恒。在色彩运用上,我采用了墨色为主的色调,间以淡淡的赭石色,营造肃穆而不失温情的氛围。几只喜鹊恰好飞过,我迅速用笔捕捉下这灵动的瞬间,为庄重的场景增添了几分生机,更显像慈母的大爱与包容。
洙泗书院:清雅中的智慧流淌
洙泗书院的清雅让我流连忘返。这里没有孔庙的宏伟,也没有孔林的肃穆,却别有一番书香雅致。我在书院回廊下铺开宣纸,试图捕捉那种“润物细无声”的文化气息。写生时,我特别注意表现光影效果。阳光透过古柏在青石板上,形成斑驳陆离的光影交错。我用淡墨层层渲染,再以焦墨点苔,表现岁月留下的痕迹。偶尔有鸠鸟从院墙飞起,我迅速捕捉这转瞬即逝的美妙瞬间。书院中最打动我的是那种静谧中的活力。仿佛能看到古往今来的学子在此诵读经典,思想的火花在宁静中迸发。我在画作中添加了几个若隐若现的远景树影,既不破坏整体的宁静氛围,又暗示着文化传承的连续性。
石门山:紫藤与山石的刚柔并济
石门山的紫藤花虽已凋谢,盛季时那倾泻如瀑的紫云,如今敛尽风华,只余下铁灰色的藤蔓,如一道道深刻的墨迹,盘踞在山石之间。
裸露出最本真的筋骨。主干有合抱之粗,并非圆润,而是扭曲、绞结,在数百年的风雨里被反复锻打塑形,最终凝固成一种挣扎向上的姿态。它们从岩缝中挣出,又反过来将岩石死死缠缚,是博弈,亦是共生。藤蔓与山石早已你中有我,难分彼此,仿佛一场持续了五个世纪的沉默角力,最终达成了永恒的契约。此刻的它,并无半分凋零的颓唐,反而有一种卸去铅华、返璞归真的悍然力量。我忽然理解了何谓“生生之谓易”,自然界的荣枯循环不就是宇宙间最大的“仁”吗?我调整构图,让山石占据画面右下方,紫藤从左上角垂下,形成对角线构图,增强动感。同时巧妙保留画面中央的大片空白,表现山间云雾缭绕的意境。几只不知名的小鸟在花间跳跃啁啾,我用水墨点缀其间,不求形似,但求意到,使整幅画面生机盎然。创作过程中,我体会到儒家“中庸”思想的精妙——刚柔并济,虚实相生,这不仅是艺术创作的法则,更是人生处世的智慧。
圣水湖:云烟氤氲的水墨意境
圣水湖,这一曲阜地区的静谧与神圣的秘境,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它位于三山环抱之中,北靠尼山,这座山与孔子的诞生息息相关,南邻昌平山,其形态宛如一尊睡佛,而东侧则矗立着以孔母命名的颜母山。这样的三面环山格局,仿佛圣水湖被大自然的怀抱轻轻拥护,让人感受到一份难得的宁静与庄重。圣水湖的云烟变幻莫测。清晨时分,湖面雾气蒸腾,对岸的亭台楼阁若隐若现,宛如仙境。我尝试用水墨表现这种朦胧之美,在宣纸上运用泼墨技法,让墨色自然晕染形成云水相接的效果。这种画法上的实验也让我体会到“度”的把握之难,水分过多则形散,过少则失韵,唯有恰到好处才能得山水之灵。
景灵宫:庆寿碑的博大庄严
庆寿碑位于少昊陵前约1公里处的水塘西岸。碑长约7米、宽3.6米、厚0.6米,现残为三块,刻有“庆寿”两个擘窠大字,书法遒劲。碑上原有小篆题跋十六字,惜已漫灭无存,“庆”字右旁刻“燕山任筠时七十五岁……”, “寿”字左边刻字一行,“至圣五十五代孙世袭曲阜县尹”监刻。我围绕巨碑缓缓行走,感受其无言的力量。在写生时,我选择将巨碑置于画面中央,以其纵向构图打破横向的地平线,形成视觉冲击。留白处的处理我格外谨慎,既要表现碑体的巨大感,又要避免画面的压抑感,这让我联想到儒家文化中“礼”的规范——有约束而不失自由,有形式而不少内涵。最奇妙的是,当我在碑下写生时,一群飞鸟在碑顶盘旋鸣叫,仿佛在为这无字的丰碑添加注脚。我迅速用笔记录下这生动的一幕,让飞鸟的灵动与巨碑的沉稳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着中华文明既厚重又充满活力的特质。
尼山圣境: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尼山圣境的孔子大学堂是现代人对传统儒学的当代诠释。建筑规模宏大却不失典雅,内部空间设计融入了大量儒家文化符号。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曲阜尼山圣境的孔子像,此雕像是整个景区的精神核心与文化地标,其磅礴气势与深远寓意令人叹为观止。这座巨像高达72米,精准对应了孔子门下七十二位贤哲,连同18米的基座,总高达到90米,巍然屹立于尼山之上。其创作蓝本源于唐代吴道子的《先师孔子行教图》,生动塑造了一位面容慈祥、姿态庄重、充满智慧的“至圣先师”形象。它不仅是一件艺术杰作,更是一个深邃的文化符号。当您拾级而上,瞻仰圣容,能深切感受到穿越两千多年的儒家文化的厚重与传承。
文化之旅:心灵的净化与艺术的升华
五天的写生采风转瞬即逝,但收获的艺术感悟与精神洗礼将长久滋养我的创作。回顾这次文化之旅,我深刻体会到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特征——从孔子“述而不作”的文化传承,到孟子“民为贵”的民本思想,再到后世无数儒者的发展创新,儒家文化始终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正中创新。作为书画家,我们不仅是自然景物的描绘者,更是文化精神的传递者。这次写生中,我尝试将千年文化的历史脉络凝入笔端,让孔孟思想的博大精深溶进墨色。回顾这些写生作品,孔庙古柏的苍劲、孔林石仪的朴拙、孟母翠柏的肃穆、洙泗书院的清雅、石门紫藤的遒劲、圣湖云烟的空蒙、少昊巨碑的雄浑、尼山学堂的恢宏——每一处景观都已成为我艺术生命的一部分。这些作品不仅记录了齐鲁大地的自然风貌,更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精神基因。愿这次写生创作能够成为传统文化当代转化的一次实践,愿中华文明通过我们的笔墨代代相传。
孟庆占,1965年生,1990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高研班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天津市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在自己的美术创造方面,不愿追逐时髦,也不愿盲从洋式新潮,而是沉醉于传统文化,有持之以恒的人文追求和学术理念,提出了“工心写意和意向工笔”的学术主张,其作品承传统又具己意,工笔画意象大气,写意画开张有法。多年来入选全国展览20余次,其中2009年作品《凝固的生命》入选全国第十一届美展,2012年作品《春华秋实》获文化部群星美术大展银奖,2014年作品《龙之梦》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天津),2019年作品《日出东方》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天津)。在专业杂志发表论文多篇,2018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孟庆占书画作品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