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 记者 史冰倩】9月10日,贝达药业公告称,公司计划发行H股股票并在香港联交所上市。作为一家老牌创新药企,贝达药业称本次赴港上市,旨在进一步提升公司资本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深入推进公司国际化进程。
贝达药业冲刺港股IPO,只是今年创新药赴港上市的一个缩影。除贝达药业外,年内已有多家生物医药公司官宣赴港IPO,恒瑞医药等药企已经成功登陆港股。
业内人士表示,港股市场特有的政策包容性和近期显著改善的流动性,是吸引生物医药企业密集上市的核心驱动因素。
再度冲刺“A+H”,贝达药业三度谋求港股上市
9月10日,贝达药业发布公告,宣布计划发行H股并拟于香港联交所上市。公司表示,此次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在研管线开发、潜在收购、创新生态圈拓展、营销网络建设、重点治疗领域市场推广以及补充营运资金等用途。
这并非贝达药业首次寻求港股上市。公开信息显示,该公司曾于2021年2月递交招股书,虽于同年5月通过聆讯,却未能在有效期内完成发行;2021年12月再次递表,仍未成功。此次标志着公司第三次向港股市场发起冲击。
公开资料显示,贝达药业成立于2003年,是一家以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药物研究和开发为核心,集研发、生产、市场销售于一体的制药企业,专注肿瘤创新药,凭借“自主研发+战略合作+创新生态圈”的驱动模式,构建起覆盖EGFR、ALK等肺癌关键靶点的产品线,并拓展到肾癌、乳腺癌、白蛋白、眼科等多元领域。
财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贝达药业实现营业收入17.31亿元,同比增长15.37%;归属净利润1.4亿元,同比下降37.53%。这是公司自2022年之后,首次在半年报出现净利润同比下滑现象。对于业绩变化,贝达药业表示,因计入当期损益的折旧摊销等费用升高,归属净利润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
从产品结构来看,目前贝达药业已有8款产品上市销售,分别为:凯美纳、贝美纳、贝安汀、赛美纳(贝福替尼)、康美纳、伏美纳、安瑞泽、奥福民,涵盖肺癌、肾癌、乳腺癌等领域。
对于此次港股上市的相关安排,9月11日,大河财立方记者致函贝达药业,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资金承压明显,尚有1.8亿欠款未付
在业内人士看来,此次赴港上市,或与贝达药业近年来资金承压有关。
财务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贝达药业流动资产为13.59亿元,低于17.57亿元的流动负债,短期偿债压力较大。而在现金流方面,上半年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4.45亿元,同比下滑14.78%。
此外,贝达药业合作方益方生物的一则“爆料”,进一步暴露其资金压力。
今年6月,益方生物回复上交所年报问询函中披露,贝达药业拖欠其里程碑付款1.8亿元,其中部分款项已逾期超过两年。益方生物表示,公司已多次催收,并发送正式催款函,但相关款项仍未到账。
公开资料显示,这笔债务源于双方2018年签订的《合作协议》。根据约定,肺癌创新药BPI-D0316(甲磺酸贝福替尼)在中国获批上市后,贝达药业需向益方生物支付1亿元里程碑款;若该药物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再支付8000万元。2023年5月,贝福替尼获批用于非小细胞肺癌治疗;2024年初,该药物通过医保谈判进入目录。至此,两项付款条件均已触发,贝达药业却以“资金周转”为由拖延支付。
业内人士分析称,若此次赴港上市成功,将有助于贝达药业拓宽融资渠道,缓解资金紧张局面。
多家A股创新药企谋求港股上市
在“A+H”上市潮下,不少A股生物医药企业加入港股上市浪潮,谋求在内地、香港两地上市。据大河财立方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至少有长春高新、科兴制药和贝达药业3家A股创新药企业谋求港股上市。
8月22日,科兴制药(688136.SH)公告称,正筹划发行境外上市股份(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相关事宜。而在一个多月前,生长激素龙头长春高新(000661.SZ)发布公告称,拟在香港联交所上市,董事会授权公司管理层启动本次H股上市的前期筹备工作。
“医药一哥”恒瑞医药(600276.SH)已成功登陆港股。其于今年1月6日递表,5月23日已成功登陆港股,并以98.90亿港元的募资额成为近5年来港股最大的医药IPO。除此之外,迈威生物(688062.SH)、百利天恒(688506.SH)等企业仍在排队中。
从企业类型看,创新药企业是此轮港股上市潮的绝对主力,其研发管线多聚焦于肿瘤免疫治疗、新型疫苗开发等高壁垒、大潜力领域。
医药企业扎堆赴港上市,与创新药的迅猛发展密不可分。国家药监局统计显示,2025年上半年NMPA共计批准创新药43个,同比增长59%,接近2024年全年48个的总量,覆盖肿瘤、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病、罕见病等重大领域,从获批结构来看,本土药企贡献突出,国产创新药占比超九成。
此外,从政策包容性来看,港交所自2018年起推出“18A”和“18C”等创新上市规则,允许未盈利或未产生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这一规则的发布为生物医药行业带来了全新机遇,尤为适合生物医药行业“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的特性,企业即使处于研发阶段也能通过公开市场融资。
艾媒咨询CEO张毅表示,“A+H”上市的核心驱动因素包括融资需求、国际化战略和政策支持。双平台上市有助于企业拓宽融资来源、平衡估值体系、吸引国际投资者,并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但也需面对两地监管合规、市值管理、财务披露复杂度高等挑战。企业需在战略效益与操作成本之间做好权衡。
责编:史健 | 审校:陈筱娟 | 审核:李震 | 监审:古筝
本文来自和讯财经,更多精彩资讯请下载“和讯财经”APP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