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融虎网 特约作者:清风
在成功收购捷信并完成更名启幕后,天津京东消费金融有限公司(简称:京东消金)近期再度成为市场焦点。9月,李波、刘晓蒙、张素娟、李芳芳、潘朝光、李曙光、董晓东等七位新董事的任职资格获得监管批准。据金融虎网观察,这一系列动作,结合近期业务布局与资本状况,标志着其整合进入深水区,也揭示了京东系对这家消费金融公司的战略重塑路径。
董事会改组:京东系高管对消金业务实质性掌控
多位新董事的任职资格获批,这标志着捷信时代的旧治理体系彻底退出,京东系核心管理层将实现对京东消金董事会的实质性掌控。新的董事会班子将确保公司战略与京东集团的整体生态战略保持高度一致,为后续的业务协同扫清治理障碍。
今年4月17日,张含春出任京东消金总经理的任职资格获得监管核准。张含春是京东集团入主捷信消费金融后,向其派驻的首位高管。在京东完成对捷信消金的收购后,派驻核心高管担任要职,是实现战略意图的关键第一步。这步棋传递出明确信号:京东将深度介入公司的日常经营和战略决策,而不仅仅是财务投资。捷信消费金融负责人、法人和总经理Ondrej Frydrych转任副董事长,既保证了过渡期的平稳,又为公司的国际化视野和经验传承留下了空间。
随着又有七位新董事任职资格正式获批,捷信时代的治理权交割已然完成。京东消金新的董事会成员将确保公司战略与京东集团的整体生态战略保持高度一致,为后续的业务协同扫清治理障碍。
据了解,新董事成员中,有多位来自京东科技、金融等板块的核心骨干。他们的入驻旨在将京东的互联网思维、科技能力、风控理念和企业文化快速注入这家传统的消费金融公司,驱动其彻底转型。收购后的整合千头万绪,涉及业务、技术、风控、文化的全面融合。一个强大、统一且得到集团充分授权的新董事会,是领导这场复杂变革、做出快速决策的核心前提。
比如,李波在2021年3月加入京东任金融科技群的二级部门企业金融业务部机构负责人,也曾担任京东数科金融科技群机构负责人,接替过京东白条“掌舵人”许凌的位置;他还是京东科技旗下京东未来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的法人并担任朴道征信的董事。此外,张素娟在2020年京与刘强东、张雱、许冉等一同进入京东科技的董事名单,目前在京东科技担任监事职务。刘晓蒙在京东旗下北京华冠商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担任董事。此外,董晓东来自天津银行,目前担任该行执行董事、董事会秘书、战略发展部总经理、联席公司秘书。
京东通过"收购+改造"的模式,依托生态优势的整合发展成为新路径,为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范式。完成布局的京东消金,已经站在新的起点上。未来的挑战在于如何实现战略协同效应的最大化,如何在保持金融风控本质的同时,发挥科技赋能优势,以及如何将京东的互联网基因与京东消金完美融合。
生态协同落地:中间服务与资产合作双线并进
金融虎网注意到,7月至8月,京东消金密集披露了与京东关联方(如宿迁钧腾、云瀚科技、京东科技、京东国际租赁)的一系列合作协议,这并非偶然,亦是其战略协同的实质性落地。
一方面,“中间服务”是核心。协议多次提及“以中间服务为基础的业务合作”。这清晰地表明,京东消金将深度依赖京东科技的技术赋能,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模型、云计算、风控系统等。这意味着京东消金将直接嫁接京东经过海量用户验证的成熟科技能力,实现技术上的“高起点”和“快起步”。
其次,“资产合作”是脉络。京东消金与京东国际融资租赁等关联方的资产合作,旨在打通资产端和资金端的内部循环。京东生态内产生的优质消费场景和资产,可以通过京东消金这一持牌金融机构进行高效、合规的转化和运作,极大丰富了其资产来源,降低了获客成本。
此外,交易额度的意义。据2025年第二季度一般关联交易情况显示,当期以中间服务为基础的关联交易为1.92万元,以资产为基础的关联交易为29.57万元,合计31.49万元。虽然当期实际交易金额不大,但根据披露,与单个关联方累计交易金额预计可达到上一季度末资本净额5%以上,这预示着一个巨大的、可持续的协同业务量即将发生,为京东消金未来的资产规模增长提供了确定性极强的“压舱石”。
据金融虎网此前观察,7月,京东消费金融悄然将其消费贷和商品贷产品的最高额度从20万元提升至30万元,这个看似简单的数字变化,在行业内激起了层层涟漪。在31家持牌消金机构中,大多数公司仍然将贷款产品的上限牢牢锁定在20万元。额度提升的背后,是京东消金对自身风控能力的自信。当其他机构还在20万元的门槛前徘徊时,京东已经能够依托京东生态的海量数据资源和科技能力,构建起更为精准的用户画像和风险定价模型。这不是盲目冒进,而是技术赋能下的理性扩张。
更为巧妙的是,这一举措完美契合了京东"金融+消费+科技"的战略定位。30万元的额度天花板,已经能够覆盖汽车、家居、教育等大额消费场景,这与京东生态体系内的各类高品质商品和服务形成了完美衔接。金融不再是独立的业务,而是成为驱动消费、服务消费的重要引擎。利率的设定上限为年化利率(单利)均不超过24%,这一方面体现了合规经营的决心,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京东消金计划要通过更高的额度、更好的体验来赢得优质客户。这场额度升级的暗战,实际上重新划分了消费金融的客群边界,这不仅是业务的拓展,更是对整个行业价值定位的重新定义。京东消金用这样一个简单的额度数字,巧妙地改变了竞争的维度。
额度之战只是开始,真正的生态之争才刚刚拉开帷幕。一系列动作表明,京东对消金牌照的运作是将其作为集团“金融+消费+科技”生态的核心金融枢纽进行打造。治理重构(新董事会)、 技术赋能(关联交易-中间服务)以及资产协同,这条路径清晰地勾勒出京东消金的战略:通过集团最强的人力、技术和场景资源进行全方位赋能,使其快速摆脱传统消金模式,蜕变为一家深度植根于京东数智化供应链生态的科技金融公司。
京东消金不再是单一的信贷提供者,而是深度融入产业生态的科技金融平台。它通过“并购获取牌照+生态赋能重生”的模式,为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范式。未来的竞争将不再是单一产品的竞争,而是生态协同效率的竞争。
审视资本信披半年报:一切为战略落地做准备
将人事与业务动态作为背景,再回看那份京东消金于8月29日公示的“资本过剩且账面亏损”的2025年资本信披半年报,疑团迎刃而解,其不再是一份静态的表单,而更像是一幅“启航前夜” 的战略图谱。
报告显示,京东消金各项资本充足率均高达131.32%,这是一个远超行业平均和监管要求的水平,行业平均约在10%-15%。这是一次主动的、前瞻性的战略储备。
收购捷信消金这类重大并购交易,这份“夸张”的资本充足率是成功通过审核的关键前提。收购完成后,两家公司的系统、风控、产品、团队需要全面整合,这需要消耗大量的资金。极高的资本率为顺利整合提供了充足的“粮草”,确保了整合期的稳定。在应对潜在风险上,捷信消金拥有庞大的存量业务和客户基础,京东消金在接手过程中必须为任何潜在的资产质量风险(如不良贷款)做足资本缓冲。
不过,报表中“未分配利润”为-36.92亿元 的巨额负数较为刺眼,这极有可能直接反映了收购捷信消金所带来的财务影响。这份亏损可视作京东消金为获得捷信消金的牌照价值、线下渠道、客户规模和技术系统所支付的“战略性亏损”,常见于大型并购后的财务并表。一旦整合完成,协同效应发挥,未来的盈利潜力巨大。
风险加权资产(RWA)规模较低,且环比下降。半年报截止日期是6月30日,而京东消金启幕日是7月2日。很可能在6月30日这个节点,两家公司的财务报表尚未完成技术性并表。
高达275.28%的流动性比例,确保了京东消金在经历重大并购和整合的动荡期时,拥有无与伦比的财务灵活性和抗风险能力,足以应对任何突发性的现金需求。
极高的资本率是为并购备足的弹药;巨额亏损是并购带来的财务阵痛和战略性投入;较低的RWA是因为并表尚未完成或业务主动放缓。预示未来,合并后的“京东消金”将成为中国消费金融行业资产规模、客户体量、渠道网络上的绝对巨头。眼前的战略性亏损是为未来增长埋下的种子,庞大的资本则是为未来航行储备的动力。
这份2025年半年资本信披报告,捕捉的是京东消金在吞下“捷信”这头巨象之后、尚未完全消化前的瞬间状态。它宣告了行业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新巨头的诞生。市场的下一个焦点,将是合并后首份年度报告中所能展现出的协同效应和盈利复苏。
然而,通往行业新标杆的道路并非一片坦途。京东消金也面临深度整合与盈利压力的双重考验。一是要健康且成功的消化捷信的历史资产;二是从“战略亏损”到“可持续盈利”的道阻且长。尽管36.92亿的亏损主要来自一次性收购成本,但实现持续盈利仍需时日。依赖京东生态的关联交易在降低获客成本的同时,也可能压缩其利润空间。与集团关联方的交易定价以及利润如何在各主体间分配?这可能会使其利润率水平与传统消金公司有所不同。
此外,消费金融市场已成红海,不仅面临持牌消金同业的竞争,更有银行信用卡中心、互联网平台的挤压。提升额度至30万是切入优质客群的手段,但如何在这些客群中与商业银行的低利率产品竞争,并保持较低的坏账率,也对其运营能力构成挑战。
京东消金的航向将决定着消费金融行业未来的发展格局。市场期待看到一个既能保持金融风控本质,又能发挥科技赋能优势的行业新标杆,其航速与方向,值得市场持续重点关注。对于京东消金而言,未来的关键在于能否在推动业务高速增长、实现生态协同的同时,平稳化解整合矛盾,并找到一条兼具规模与效益的健康发展路径。它将面临的挑战,也正是其真正蜕变为行业新标杆所必须经历的淬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