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海起步,糖王称雄
郭鹤年1923年10月6日出生在马来西亚柔佛州新山市,那地方靠近新加坡,家里祖籍是中国福建福州。父亲郭钦鉴早年从福建移民过去,做米粮和糖品的买卖,算得上当地有点名气的商人。
郭鹤年小时候家境还行,接受了不错的教育,先在本地华人学校念书,后来转到新加坡的莱佛士书院,那学校是英国殖民风格的,教英语数学啥的。他毕业后,正好赶上二战结束,1945年左右开始帮家里打理生意。家里仓库里堆的都是大米糖袋子,他从记账采购入手,慢慢熟悉了贸易链条。
1949年,郭鹤年和兄弟们一起创办郭氏兄弟有限公司,起步资本不算多,主要做糖贸易。那时候马来西亚经济在恢复,糖需求大,他看准机会,从银行借钱买首批货。
1950年代,他开始投资糖厂,第一家在柔佛州建起来,逐步收购别人家的厂子,到1960年代,控制了马来西亚糖市场的80%。人家叫他“亚洲糖王”不是白叫的,他的供应链从种植到出口全把控,业务扩展到泰国菲律宾巴西这些产糖大国。
他不光做糖,还进军酒店业,1971年创办香格里拉酒店集团,第一家在新加坡开张,后来香港马尼拉北京到处都有分店。航运地产媒体他都沾边,商业网络遍布全球,特别在香港资产多,豪宅商场的。
说起财富,郭鹤年从2006年起就稳坐马来西亚富豪榜首位,身家超千亿美元级别,和李嘉诚比起来,一度不相上下。李嘉诚侧重地产资本运作,郭鹤年更注重实业链条,糖酒店粮油这些接地气的产业。
他一直自称“小生意人”,低调得很,避免媒体曝光,出行就普通车,办公室简朴。家族企业注重稳健扩张,不搞投机,从父亲那辈传下来,坚持全产业链控制。1980年代,他开始进中国市场,北京香格里拉酒店1983年开业,这一步拉近了和中国联系。他的帝国到现在,还在扩展,员工上万,资产遍布亚洲。
隐秘行动,助国解困
1973年4月,中国物资短缺,食糖作为民生必需品,供应紧张,国家急需30万吨原糖。但国际环境复杂,冷战时期封锁多,直接采购容易被炒高价。中国经贸部门找上郭鹤年,因为他在糖业影响力大,资源广。
他接到邀请,马上行动,利用自己网络,低调从巴西这些产地采购。整个过程瞒得严实,他暂停公司其他业务,派人分批小量买,避免引起注意。国际糖市敏感,一点风声就乱,他同时在日内瓦糖业会议上现身,转移视线。
采购推进中,遇到些麻烦,当地糖商起疑,谈判卡壳,但郭鹤年调整策略,拆分订单,加快进度。最终签下合同,30万吨原糖低价到手。他还在期货市场操作,先低价买入合约,等市场反应抛售,赚了500万美元外汇。
这笔钱对中国当时外汇储备负8100万美元的情况,帮了大忙。他分文不取,全转给国家,说这是对祖国的责任。整个行动成功缓解了中国食糖短缺,工厂生产和居民供应稳住,也奠定了他和中国政府的信任基础。
长远投资,报国不已
糖事件后,郭鹤年和中国合作更紧。1985年,北京计划建国际贸易中心,美日企业提苛刻条件,想控制主导权。郭鹤年出手,投入5.3亿美元,和经贸部联手启动项目。这笔投资大,当时中国外汇紧,他暂停其他业务,全力推进。
国贸中心包括酒店写字楼商场,总面积42万平方米,1990年一期落成,成为外资进入枢纽。1989年外资撤离多,但他坚持不撤,预言形势好转,果然不到半年,澳大利亚先解除限制,中国经济复苏。国贸如今是北京地标,每年租金收入几十亿,带动就业和投资。
郭鹤年不光投资,还热心慈善。1995年起,他以母亲郑格如名义在北京大学设助学金,帮品学兼优学生,累计捐近1亿人民币。2008年汶川地震,他捐1.3亿港元支援重建。
2020年武汉疫情,97岁的他通过金龙鱼公益基金会捐3000万元现金和物资,支援医疗一线。另外捐5000万元给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支持贫困学生教育。在马来西亚,他捐300万令吉给新山宽柔中学建教学大楼,以父亲郭钦鉴命名。北大餐饮中心他也捐资支持,学生宿舍啥的都有他的贡献。
如今101岁的郭鹤年,还每天关注全球动态,家族企业虽无明确接班人,但子女参与管理,商业智慧传下去。他的心分成两半,一半爱马来西亚,一半爱中国故乡。从糖王到酒店大王,他一生实业报国,影响亚洲商业格局。财富上,和李嘉诚比,他更侧重实体经济,不搞虚的,帝国稳固。郭鹤年这种海外华商,贡献大,激励人脚踏实地干实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