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啊,现在连“放假”都分三六九等。
城里孩子周末去哪儿?滑雪、补习、舞蹈班、亲子露营。朋友圈一刷,全是“带娃去杭州”、“寒假游学日本”。
而我们县里的农村娃呢?
周末只有一个任务:从学校赶回村里,再从村里赶回学校。
来回一趟,坐车两小时,吃饭一小时,睡觉八小时——你跟我说:这是双休?
这不叫休息,这叫挪窝。
我在一个县城高中做过家教,跟几个农村来的学生聊过天。
他们一句话让我到现在都忘不掉:“老师,我不是不想休息,我是不敢。
一歇,就落下了。”
他们学校名义上双休,其实呢?周五下午放学晚,到家天都黑了。周日傍晚就得返校上晚自习。
算下来,真正自由的时间,不到两天的三分之一。
你以为他们回家能躺平?
不能。
家里没网、没书桌、没安静房间。爷爷奶奶只会问:饭吃了没?钱够不够?没人管你数学卷子做了没,英语单词背了没。
有些孩子干脆不回去了,留在学校自习。不是他们爱学习,是回家比学习还累。
说实话,我以前也觉得:“农村孩子嘛,多拼点很正常。”
可后来我才明白——他们不是“拼”,是被逼的。
为什么不敢休息?
因为基础差啊!
人家城里孩子小学就学英语、上辅导班,他们小学老师一个人教语文数学品德课,英语课?靠录音机“听读”!
初中进了乡镇中学,教材跟不上,老师水平有限,结果一进县城高中,直接“听天书”。
你说,他们不加班补课,能跟得上吗?
学校也清楚这一点,所以干脆一刀切:“你们基础弱,就得比别人多学!”
听起来挺负责,对吧?
但问题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啊!
一个星期七天,六天半都在教室坐着,吃饭像打仗,睡觉像充电,周末回家一趟,还得赶作业、刷题、预习……这日子,跟“坐牢”有啥区别?
有的家长还美滋滋:“哎哟,学校管得严,好啊!”
可你去问问孩子:你想这样吗?十个有八个,眼里是麻木的。
最扎心的是啥?
是他们心里清楚:自己不是在“争优秀”,而是在拼命别掉队。
城里孩子是“锦上添花”,他们是“背水一战”。
考不上大学?
回去种地、打工、相亲、结婚、生娃……一辈子就在那个小村子里打转。
所以他们不敢停,也不敢喊累。
你一说“我想休息”,别人就说:“哎哟,吃不了苦?那回家去呗!”
可他们心里清楚——回家,才是真正的无路可走。
所以你明白了吧?农村娃的“双休”,不是“休息”,是“战略转移”——转移地点,不转移压力。
人家城里孩子周末是“充电”,农村娃是“换电池”:从学校这块旧电池,换回村里那块更慢的充电宝,充一晚上,第二天还得带回学校接着用。
别说双休了,有些学校连“单休”都不敢给全,美其名曰:“弯道超车”。
可问题是——连直道都没跑顺呢,你让我弯道超谁?超一辆停在终点等我的兰博基尼吗?
更离谱的是,每次有人提“学生该减负”,总有一堆声音跳出来:“农村孩子就靠读书翻身,减啥负?”说得好像我们不拼命谁替我们拼似的。
可你倒是想想:如果每天只睡五小时,脑子都快变成刷题印刷机了,还能“翻”出个啥身?
最后翻来翻去,书没读明白,人先整抑郁了——这叫“翻身”?这叫“翻车”好吗!
说到底,我不是反对努力,是反对“把努力变成一种道德绑架”。不是不想拼,是希望能站着拼,而不是跪着爬。真要帮农村孩子?别光喊“加油”。
多给孩子们争取点实在利益,比如别总让他们周末在赶车路上浪费两小时,能不能协调学校开通乡村专线班车?能不能给乡镇学校的教室装亮堂点的灯?给寄宿生的宿舍配张像样的书桌和床?
也许,
农村孩子真的就能跑得更远,而不是——
还没到终点,就累倒在半路。
来源丨卡卡炸锅啦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分享转载请注明作者!
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