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媒体披露美国空军计划研发新一代重型钻地武器,这一消息迅速唤起公众对1999年那场震惊中外的事件的回忆。
美国曾使用钻地弹对中国目标实施打击,造成了严重损害,甚至导致人员伤亡。
然而,面对这一严峻挑战,一位年仅25岁的河南青年默默投身科研,最终荣获国家级大奖,他的研究究竟取得了什么突破?又为何能获得如此殊荣?
钻地弹
1999年5月,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遭到美军轰炸,这起事件不仅带来沉重打击,也成为无数国人难以释怀的记忆。
美方派出B-2隐形轰炸机投下五枚炸弹,凭借极强的地下穿透力,瞬间摧毁整栋建筑,导致三名中国记者不幸遇难。
事实上,美国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开始构想此类武器,以应对可能的核威胁,钻地弹并非新鲜事物。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美军陆续推出多种型号,如GBU-28、GBU-57等,这些武器不仅能穿透数米厚的钢筋混凝土层,甚至可对地下数十米的目标造成毁灭性破坏。
其核心原理并不复杂,主要依赖两点:延时引信与耐高温高强度弹体结构。
当钻地弹从高空投下后,依靠巨大动能高速撞击地面,接触瞬间并不引爆,而是继续深入,直到达到预定深度才由引信触发爆炸。
这种“先钻后爆”的方式,使其能有效摧毁地下掩体、指挥中心等坚固目标。在海湾战争中,GBU-28成功击穿伊拉克防空洞防御层,充分验证了其实战效能。
近年来推出的GBU-57更是被誉为“超级钻地弹”,重量超过13吨,具备对深层战略设施实施精准打击的能力。值得关注的是,美国仍在不断升级其钻地弹技术。
例如,强调轻量化设计、增强抗干扰能力以及实现远程防区外打击,进一步拓展其战术应用场景。面对如此强大的攻击手段,各国都在思考如何构建更坚固的防御体系。
而这也为后来一位年轻科研人员的研究埋下伏笔——中国是否具备相应的应对能力?
一位普通青年的非凡抉择
吴飚,这个名字如今听来仍显陌生,但在国防科技界,他却是一位耀眼的科研新星。
1996年,他从原工程兵工程学院毕业后,并未如多数同窗般急于寻找工作,而是直接进入河南洛阳某研究所,继续从事本专业相关研究。
当时国际局势动荡,尤其是1999年中国驻南使馆遭轰炸事件,深深震撼了许多像吴飚这样的青年科研人员。
他意识到,若不能有效抵御这类高端武器,国家安全将始终存在隐患。于是,年仅二十多岁的他主动请缨,承担起针对钻地弹的防护材料研究任务。
项目启动之初,科研条件极为有限。要测试材料性能,就必须进行实弹实验,而这类实验通常只能在偏远山区进行。
吴飚常年奔波于荒无人烟的试验场,一次次调整配方、浇筑试块、记录数据。他研究的是一种新型高性能水泥,希望通过材料学的突破,提升对钻地弹的抵御能力。
实验过程远比外界想象的艰难。特别是在钢纤维掺合阶段,他需要亲手操作,将细如针尖的纤维混入水泥中以增强韧性。
这些纤维极易扎入皮肤,他的双手常常布满伤痕。
此外,为避免温度对混凝土固化的影响,他经常在凌晨气温最低时起床工作,伴着星光启动搅拌装置。日复一日的坚持,背后是常人难以承受的艰辛。
但吴飚从未退缩,在他看来,每一次实验的推进,都意味着国家防护工程的加固。那么,他的研究最终取得成功了吗?
高性能水泥的诞生
经历无数次失败与调整,吴飚团队终于研发出一种具有卓越抗冲击性能的高性能水泥。该材料不仅成本低廉,还具备快速修复能力。
测试数据显示,即便面对高速钻地弹头的直接冲击,这种水泥结构也能有效抵御或大幅削弱其破坏力,从而保护地下设施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吴飚并未止步于材料本身。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他还创新性地将结构设计与材料性能结合,进一步提升整体防护效果。
通过合理设置结构层次与纤维排列方向,使得混凝土在受冲击时能更有效分散应力,避免局部破裂引发整体失效。2002年,这项被称为“高性能水泥”的技术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消息传来,团队成员欢欣鼓舞,但吴飚却显得格外冷静。对他而言,奖项是对过往努力的肯定,但更重要的是,这项成果能真正应用于国家防御体系。
事实上,高性能水泥的问世,极大提升了我军关键设施的防护等级。以往令人畏惧的钻地弹,在面对这种新材料构筑的防御体系时,已难以发挥预期效果。
这意味着,在未来冲突中,成千上万架战机、导弹发射装置乃至指挥中枢,都将获得更有力的保护。
而吴飚的科研之路并未止步于此。此后,他继续参与了二十多个科研项目,取得六项国家专利,持续为国防科技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的钻地武器体系
在加强防御能力的同时,我国也在积极发展自主钻地打击手段。现代军事体系中,进攻与防御始终相辅相成。
2013年,国内军事期刊首次曝光了一款新型导弹,其弹头呈长圆柱形、头部尖锐,外形酷似一根“巨型钉子”。外界普遍认为,这就是东风-15C钻地弹道导弹。
与美军传统空投钻地弹不同,这款武器依托弹道导弹的超高音速优势,末端速度可达每秒2000米以上,动能远超美国同类产品。
尽管中国官方从未正式确认该型号的具体用途,但多方分析指出,这种结合钻地弹头与弹道导弹的系统,特别适用于打击深层加固目标,如地下指挥所、导弹发射井等。
从技术路径来看,美国倾向于依赖轰炸机投放大型钻地炸弹,而中国则选择利用导弹高速度实现更强穿透力,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
虽然起步晚于西方国家,但中国钻地武器系统已逐渐形成自身特色。在制导精度、突防能力等方面,部分型号甚至实现了局部超越。
这体现出我国国防科技正逐步从跟随走向自主创新。当然,真正实力仍需实战检验。无论是钻地弹还是防护技术,其发展和优化都不会停止。
但可以肯定的是,通过一代代科研人员的努力,中国正在逐步补齐关键军事技术领域的短板。
回顾这段发展历程,从使馆被炸事件的沉重打击,到钻地弹威胁下的技术突破,再到年轻科研人员挺身而出,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项科研成果,更是一个国家在科技自强道路上的缩影。
吴飚和他的高性能水泥,表面看是材料学的创新,背后却是坚韧不拔、迎难而上的精神支撑。在当今军事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攻防博弈永不停歇。
但无论武器如何演变,真正的核心始终是人。是那些在实验室中默默耕耘、在荒漠中坚持试验、在失败中不断前行的科研工作者,构筑起国家安全的坚实屏障。
而像吴飚这样的青年才俊,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何为“国家所需,我之所向”。他们或许不善言辞,很少出现在聚光灯下,但他们所做的每一份努力,都在悄然塑造着国家的未来。
主要信源
外界猜测中国东风15C钻地弹射程可达700公里——2013-11-13 08:01 来源:京报网-北京晚报25岁河南小伙研发超级水泥,美国钻地弹无法摧毁,可保护上千架战——西部文明播报2022-06-18 军科研究员吴飚以实战需求为牵引不断创新攻关——新华网2018-08-23有人说威力堪比核弹 钻地弹威力究竟有多大?——光明网2022-01-24 10:40美空军开发下一代大型钻地弹,着重轻量化抗干扰和防区外能力——观察者网2025-09-09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