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而育之
学生人数骤减,这是事实!
教师人数总体超编,却存在结构性缺编情况,这也是事实。
可能有人不理解,为什么教师人数总体超编,还存在结构性缺编现象呢?按现有的师生比配备标准,教师人数呈超编现状;但由于国家城镇化率的不断提升,大量农村生源随父母涌入县城,形成 “乡镇学校空壳化,县城学校挤破头” 的极端反差。乡村学校学生人数多,甚至出现“一校一生一师”的窘境。乡村学校学生人数少,但为了开足开齐课程,不得不占用更多的编制,而城市学校学生人数多班级大,老师不够用也是现实。再加上学校行管人员众多,不管是乡村,还是城市,都出现教师不够用的情况,这就是所谓的结构性缺编。
前些时间,网络上关于学生人数减少,教师存在失业风险的文章很多,但你见到现实中有教师失去工作吗?根据多地的做法,可以很肯定的说,教师们大概率不会失业,但“进城”“转岗”或将成为35岁以下教师终难逃脱的宿命。
教师人员超编,各地都是如何做的?
山东某地强制乡村年轻教师进城的消息曾引爆网络。乡村学校生源减少,但乡村学校教师因为了乡镇工作补助和乡村生活补贴,却不愿意进城,当地为了能让乡村教师进城,曾承诺继续发放相关补助,但这部分乡村教师进城以后,当地却把这部分补助给取消了。
不在乡村学校工作,却给出继续发放相关补助的承诺,只不过是为了忽悠老师们进城而已。这部分老师已经进城上班,成了既成事实,回乡村也没岗位了,老师们又能闹腾到哪去?
乡村教师以前想进城上班,可能还要找关系,以后估计要面临不得不进城上班的尴尬。
浙江舟山创新推出的 "市管县用" 机制颇具特色,通过市级统一核定编制规模、市域统筹人员编制和市级预审用编计划等方式,计划 6 年内消化超编教职工。该市特别针对小学段编制过剩、初高中段短缺的阶段性矛盾,遴选高学历且具有中学教师资格证的小学年轻教师,经培训后跨学段调剂到初高中任教。这种 "腾笼换鸟" 的做法既解决了超编问题,又填补了高学段师资缺口。
甚至一些地方在鼓励小学教师报考初中或高中的教师资格证,以解决当前出现的小学教师超编,而未来几年,初中、高中教师不够用的情况。
对于老师们来说,转岗到其他单位或许也将成为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之前就有东北某地一线教师被转岗到社区做相关工作的例子。
今年暑假期间,湖南衡山更是开放 21 家主管单位的 45个岗位,面向全县超编教师进行遴选。转岗涉及信访局、发改局、文旅广体局、萱洲湿地公园、公路建设养护中心、机关事务和接待中心等多个系统,最终 90 名在编教师通过审核进入新岗位。这场转岗并非临时举措,而是该县 "三年消化四百超编教师" 计划的首批实施内容,按照规划,2025-2027 年将每年安排约 90 人转岗,逐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进城或转岗到其他单位,或成为35岁以下年轻教师的宿命
学校老师人数多了,年龄大的老教师会被调整到后勤岗或行政岗,这就出现了高级职称老师看大门或印试卷的情况。
当教师超编情况越来越严重,像上文中提到的“进城”“转岗到其他单位”,或成为35岁以下年轻教师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可能大家不理解,进城或转岗为什么只针对年轻教师,而不是让年龄大的教师进城或转岗?
按理说,教龄长经验丰富,为什么不让年龄大的老师进城或转岗呢?而非要设个年龄限制呢?年龄大的老教师长期在乡村学校工作,你认为是让年轻教师进城适应的快,还是让年龄大的老教师适应的快?其他单位不也正是如此吗?如果你是领导,你是喜欢一个刚刚上班的年轻人进入你的单位,还是喜欢一个快要退休的人作为“新人”进入你的单位?
进城或转岗到其他单位,或成为35岁以下年轻教师的宿命。
在学生人数骤减、教师超编的现实面前,进城与转岗,或许是当下 35 岁以下年轻教师不得不面对的选择。
当山东某地乡村教师因 “承诺落空的补助” 在进城后陷入被动,当浙江舟山的年轻小学教师捧着中学教师资格证参加跨学段培训,当湖南衡山的 90 名转岗教师在信访局、湿地公园的新岗位上学习写方案、做巡查 ,这些散落各地的故事,正拼凑出 “总体超编与结构性缺编” 矛盾下的真实图景。
说到底,学生骤减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构性缺编是资源调配的阵痛,而年轻教师的 “进城” 与 “转岗”,更像是教育系统自我优化的过渡方案。时代的一粒尘埃,落到一个人身上,都是一座山。对于这代年轻教师来说,或许要比前辈多走一些弯路、多做几次选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