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广西频道
记者 沈泉池
“当初企业刚入驻,用地、用水、用电难题一堆,多亏驻点人大代表帮我们跑前跑后,不仅协调解决了问题,还推动园区配套升级,现在我们的兰花能顺利销往全国各地。”9月10日,记者参与广西人大举行的2025年广西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来到上林县粤桂协作花卉乡村振兴现代农业产业园,广西亿成花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伍伟光站在智能温控大棚里,指着长势喜人的蝴蝶兰,向记者讲述产业园的发展变迁。
这座位于上林县巷贤镇的花卉产业园,是粤桂协作的重点项目,也是当地人大代表践行“两山”理论、助力产业发展的生动实践地。从土地流转到难题破解,从生态保护到效益提升,人大代表的履职身影贯穿产业园发展全过程,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坚实动力。
大棚内的蝴蝶兰长势喜人。人民网记者 沈泉池摄
驻点靠前服务,破解产业“起步难题”
产业园筹建初期,最棘手的莫过于土地整合与基础配套问题。巷贤镇人大打破传统履职模式,创新将人大代表联系点设在产业基地,选派县、镇两级共3名人大代表驻点服务——县人大代表、耀河村支书覃玉锋便是其中之一。
“当时农户土地零散,流转难度大,我们挨家挨户听意见、讲政策,最终通过‘小块并大块’的方式,规范整合了350亩土地,为产业园打下基础。”覃玉锋回忆,不仅如此,针对企业反映的“园区路网不通、运输不便”问题,驻点代表第一时间收集情况,形成建议交办镇政府,很快推动园区配套路网完善,解决了兰花运输“最后一公里”难题。
伍伟光坦言,驻点代表的“贴身服务”让企业少走了很多弯路:“从用地规划到水电接入,代表全程跟踪,既确保我们符合生态保护要求,又保障了企业发展需求,真正实现项目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同频共振。”
精准建言献策,打通发展“堵点痛点”
“用工难”曾是产业园投产后的“卡脖子”问题——花卉培植需要专业技术,当地村民缺乏经验,外地技术工人又难以留住。驻点人大代表深入企业车间、周边村落调研,最终围绕产业发展提出8条意见建议,涵盖完善园区配套、开展技能培训、建立用工信息库等多个方面,且全部得到有效落实。
“镇里根据代表建议,每月组织花卉培植、养护技能培训,我学完后就来园区上班,每月工资能拿到3000多元,还能照顾家里老人孩子。”耀河村村民的就业经历,正是产业园“家门口就业”成效的缩影。如今,产业园已吸纳巷贤镇及周边200多名群众就近就业,员工月薪均超3000元,不少曾外出务工的村民实现了“守着家、带着娃、挣着钱”的愿望。
产业园吸纳当地群众就近就业。人民网记者 沈泉池摄
土地流转收益也让农户尝到甜头。自2022年起,产业园以每亩650元的起步价流转集体和农户土地,每3年为一个周期,租金每周期递增10%。2022年当年,仅耀河村就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租金收入22.75万元。
监督推动发展,实现生态经济“双赢”
“发展产业不能丢了生态,这是我们履职的底线。”南宁市人大代表、巷贤镇党委书记颜家兵介绍,巷贤镇人大始终强化代表监督职能,推动产业园将生态保护贯穿发展全过程。在代表的监督与推动下,产业园全面采用智能温控、节水滴灌等绿色技术,既减少了资源消耗,又提升了花卉品质。
如今,产业园核心区已建成8.45万平方米智能温控大棚,2024年花卉销售额达1.83亿元,年产精品兰花2000万株,产品远销日韩、东南亚及江浙、广东等地。与此同时,园区周边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依托上林县57.7%的森林覆盖率、98.6%的空气质量优良率,产业园正逐步探索“花卉+文旅”融合路径,朝着“人工智能+花卉+文旅”智慧园区方向迈进。
“接下来,我们会继续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围绕产业园数字化育苗、‘花道’旅游线路规划等新需求,持续建言献策、监督落实,助力产业园既当好‘生态标杆’,又做好‘致富引擎’。”颜家兵说。
大棚内,蝴蝶兰舒展花瓣;大棚外,村民们忙着打包鲜花、运输种苗,一派繁忙景象。在人大代表的助力下,上林县粤桂协作花卉产业园正以“生态为笔、产业为墨”,绘就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