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平利山间,茶园叠翠。从秦汉古茶的文化根脉到研学课堂的欢声笑语,从创新茶品的屡屡获奖到农户口袋里的真金白银,平利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正用一片茶叶,书写着“因茶致富、因茶兴业”的生动答卷,一杯杯清亮醇厚的富硒茶,不仅承载着当地茶产业的丰收成果,更映照出产业融合、农民增收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9月10日,陕西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成果媒体宣传推介活动走进了安康市平利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画卷在众人眼前徐徐展开,在漫山茶园的碧浪与农人的笑靥中,读懂了这片土地上“茶”与“丰收”交织的振兴密码。
平利县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位于县城东北部,涵盖城关、长安、广佛、老县、八仙、大贵、洛河等7个镇97个行政村,形成以富硒茶产业(含绞股蓝)为主导,集生产、加工、科研、研学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园区,积极打造茶旅精品景区,引导支持茶叶第一、二产业与旅游、休闲、文化、科普、培训、康养等三产深度融合,把茶园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景观节点。
走进位于平利县长安镇的一茗茶业展厅,“叶叶金花”茯茶的金色菌花在灯光下格外亮眼。“这茶拿了‘后稷奖’,还评上了农业农村部‘特质农品’!”一茗茶业公司负责人宋小红捧着茶饼介绍,“我们不光做传统茶,还搞文创,‘团花瓦当’茶砖,花果调味茶等等都很受年轻人喜欢,近年来,一茗茶业公司统筹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研发新茶饮,开发新市场,丰富新业态,走出了一条差异化竞争的新路子。”
采访团来到位于广佛镇的秦汉古茶文化博览园,安康秦汉古茶公司负责人陈振华刚接待完一个观光团。“我们依托汉阳陵出土的茶文化资源,与中国茶叶研究所合作研制出‘世界最早的茶——秦汉古茶’,中国茶学泰斗陈宗懋先生称其为‘丝路瑰宝’。”陈振华介绍说,“茶旅融合,让丰收的内涵更丰富,游客可在此参与茶叶采摘、制作,沉浸式感受茶文化魅力,从茶园鲜叶到茶杯香茗,再到文旅体验,让茶产业的价值不断延伸,实现‘茶产业+文化+旅游’的融合丰收。”
乘着平利县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的东风,平利县田珍茶叶在转型发展中找到了新路子。“我们新建成了自动化茶叶生产线,提高了生产效率,保证了茶品质量。同时将研学实践教育融入生态旅游发展,依托自然资源与茶叶产业特色,打造‘研学+文旅’融合新业态。”田珍茶叶公司负责人胡学华说,“我们搞‘采制体验+非遗传承’,让娃们知道茶从哪来、咋做的,今年三月以来接待3000多名学生,孩子们亲手制茶、品茶,把平利茶的丰收故事,带到了更多地方。”
“以前种玉米,一亩收几百块,现在种茶,光春茶一季就能挣两千多!之前夏秋茶大多没人采,现在夏秋季的茶叶也能卖钱了。”茶叶种植户龙春燕算起增收账,“现在不一样了,县上引了新产线,夏秋茶也能卖钱,机器采茶效率高,我最多一天采了900斤,卖了1400块!今年光采茶就挣了4000多,比前几年种庄稼强多了。”
这样的变化,源于平利县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做优茶基地”的布局。“园区内13万农业人口,几乎家家都沾着茶的光。”平利县茶叶和绞股蓝发展中心主任马云璞茶介绍道,“从2022年产业园区启动建设,就紧盯‘全产业链’发力,以‘因茶致富、因茶兴业’为总目标,按照全产业链发展思路,组织实施33个重点项目,不仅茶园扩到了20万亩,绞股蓝产业园也有5万亩,连以前撂荒的坡地都种上了茶苗。”
从全链条升级到三产融合,从品牌创新到农户增收,平利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富硒茶为笔,绘就了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实现茶叶第一、二产业与旅游、休闲、文化、科普、培训、康养等三产深度融合,书写了“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现代农业振兴答卷,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也为陕西现代农业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平利样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