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匠山行记(ID:gh_d836161f0f54)
本文已获得授权
坡度是自然写就的第一行诗。
5°至25° 的缓坡让夯土墙得以贴着苔藓呼吸,45° 的急坡迫使钢构悬挑出凌空的对话。每一道倾斜的等高线都是自然与人工的交流。被坡度切割的光影、被高差折叠的风,被沟壑汇聚的水,终于有了可以栖身的语法。山地的叙事,从此有了自然肌理、空间尺度之外的第三种语言。
建筑并非是将石头放在石头上,而是将石头放在土地上,这是致力于实现建筑与自然环境、人文价值之间和谐平衡的做法。在倾斜的场地上建造平衡,在巍峨的自然中凝聚精华,
在海拔与尺度外,建筑成为山地的“第三空间叙事者”。
01
Tolo House
阿尔瓦罗·莱特·西扎·维埃拉
▲项目概况
该项目位于葡萄牙里贝拉德佩纳市的场地上,面积约为1000m²。项目包括一栋带三间卧室的度假屋、一间社交浴室、一间客厅、一间餐厅、一个带支撑洗脸盆的小厨房、储藏室,甚至还有一个小型室外游泳池。地形陡峭倾斜,具有特殊的平面配置:又长又窄。然而,它朝南的事实使其能够获得最佳的阳光照射并享受特殊的自然景观。
▲平面图
从南部的一条更质朴的人行道进入房子。由于陡峭的地形,它的碎片化是必要的,将整体转变为一个由小的连接和相互连接的体积组成,可以更安全、更合理地使用该地块,房屋功能分明。通过这种方式,每个立面对应于一个隔间。屋顶同时起到花园的路面支撑作用:类似于该国北部丘陵地区的传统打谷场和露台。
▲剖面图
地块中心呈线性位置,项目试图保护所有预先存在的树木,并保持与周围环境的连续性并确保其原始特征。严格的模块化几何抽象产生的形式建立了某些模块的必要旋转,以适应地形的自然形态,尊重与相邻调节墙的距离,从而显得自然而绝对自由地移动。
▲从南向北看建筑
地形的不稳定加上适度的经济资源催生了一座具有三重功能的房子:房屋本身及其内部空间;组织与各层屋顶相对应的室外水平露台,允许花园在户外使用;最后,在与该地块接壤的上层和下层路径之间建立一条人行连接。这样一来,房子本身就是一条小路。它的形式组织了一条基本的户外路线。
▲俯瞰阶梯
在露台之间建立联系的外部楼梯反映了内部楼梯,内部楼梯具有相同的功能,即连接同样通过层次开发的设计隔间。这样,外部楼梯与内部天花板相对应。
▲内部楼梯
虽然这个项目在语言上呈现了一个极端的单位,但从四个方向来看,它的形象完全不同。它既不是水平也不是垂直的建筑。它在地块上的位置导致了倾斜的建筑。
▲概念图
室外庭院适应性很强,与花园建立了直接的联系,房子与地形自然统一。裸露混凝土的选择创造了一种想法,就像巨大的石头自然出现在场地上一样,提高了表现力。
▲屋顶露台
在建筑材料上的选择考虑更为慎重。钢筋混凝土铺路石,在这些铺路石和地块之间创造一个空气空间,这对于保证在地下水位如此高的地形中保持良好的防水和改善热性能至关重要。钢筋混凝土外墙采用特殊模板进行外部饰面。
▲屋顶露台
屋顶覆盖隔热材料和预制防滑瓷砖。一些露台充满腐殖质,用于草地飞机。少数非抗性墙建在装满沙子的水泥块中,这些在内部抹灰、涂层和漆成白色。室内地板、门和踢脚线均采用木质,水域除外。外门窗采用金属材质,经过双重加工,以提高隔热和隔音效果。
▲3D模型
02
Der Engel酒店,奥地利THE AFICIONADOS
▲项目远观
树林、水和高山之间的视觉关系,构成了自然保护和领土的文化侵占之间的紧张关系的多样化景观。这使它成为决定居住在山区的家庭和年轻居民的理想选择,寻找与生态系统平衡的可持续选择。
自1748年扎根于奥地利阿尔卑斯山村以来,Hotel Der Engel已由七代家族经营,成为融合蒂罗尔传统、自然节奏与当代亲自然设计的避世之所。一个汇聚兼具奢华、设计感与真实体验的旅行平台,坐落于坦恩海默山谷苍茫山野之间,如今已演变为一个生态意识浓厚的高海拔疗愈圣地。
▲项目概览
由Elke与Gerold Mattersberger兄妹主理,酒店的焕新过程深植于“The New Orgänic”理念之中——一种崇尚节制、触感与目的性的设计哲学。天然泥墙、再生木料与漂流木构成了空间的基调,本地采集的建材与循环建造原则也让建筑更具可持续性。新近落成的Kräuter套房以野生高山草甸为灵感,同时满足家庭所需,每间客房配备小厨房、私人桑拿与可眺望森林山坡的阳台。
▲外观近景
▲可眺望森林山坡的阳台
设计语言缓慢而审慎 ,蘑菇、燕 麦与蜂蜜色调映照着周边自然;柔软的圈圈纱布料、蒂罗尔羊毛与雕塑感家具营造出恬静氛围。木材、石头、麻与玻璃共同堆叠起空间的温度与质感,让阿尔卑斯建筑传统以当代表达呼吸。
▲棕色色调映照着周边自然
▲水景
▲ 客房
餐饮同样展现深厚的地方感,结合阿尔卑斯风土与全球风味。酒店摒弃单一主餐厅的传统,由15间个性“Stuben”小餐室提供私密用餐体验,从质朴传统到当代创意应有尽有。
在曾受猎人训练、提倡本地采购的Gerold领导下,菜单主打野采植物、时令作物与自家狩猎的山野猎物。Der Engel因其区域性食材真实性而获得AMA Gastrosiegel官方认证。
▲餐厅
▲ 餐厅布置
▲酒吧
▲餐厅包 厢
Der Engel坐落于海拔1,100米之处,为宾客提供四季自然沉浸体验:夏季,山谷中野花遍野、湖水清澈、步道绵延逾300公里;冬季,则摇身一变为滑雪进出皆可的雪上运动基地。
▲ 雪景
▲建筑外观
Der Engel不仅是一家酒店,更是一种阿尔卑斯哲学的体现——在此,历史被珍视、自然被尊重,疗愈则通过设计、工艺与细致关怀得以实现。它是现代山地度假理念的真实缩影。
▲建筑外观
03
007 Elements博物馆,奥地利
Obermoser arch-omo zt gmbh
▲博物馆坐落在海拔3040m的山地上
对于高山环境中的建筑而言,可达性是设计中的关键因素。在高山上建造的项目随着人们的需求变得愈发具有挑战性,与此同时,空中索道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与更新。在高山环境中,建筑与自然之间的联系会比在其他环境中更强,因此每一个干预的步骤也都与环境有着更加密切的关系。
▲ 博物馆由9个以山间坡道相连的独立混凝土体量构成
在该背景下,建筑扮演了一种象征性的角色,它可以被视为一种用于向世界展示地域身份的有效营销工具。
这要求建筑师能够对区域特征进行准确的分析,并将这一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转化为鼓舞人心的建筑成果。成功的建筑不仅能够成为一个地方的“地标”,同时还能够促进其在经济与文化方面的发展。
▲场地平面图
该项目旨在打造一座能够充分适应场地的创新型建筑。建筑的形成源于对场地具体特征的考量和分析、对于环境影响的细致评估以及富有责任感的回应方式。在007 Elements博物馆中,富有戏剧感的自然环境被充分引入到建筑内部。
宽阔的窗面带来山谷的壮观景色,同时冰河路、冰Q餐厅、Ventertal及Rettenbachtal谷地形成视觉上的连接——这些都是电影《007:幽灵党》的实际取景地。声学舞台的建造则进一步增强了这种感官和视觉体验。
▲ “枪管”舱体入口
▲ 博物馆大厅
设计团队希望创造一个富有冲突性的空间,以此来展示出007电影中的多面场景。团队从一开始便拒绝使用制冷或制热系统,为的是让高山上的空气直接渗透进博物馆内部,从而使观众对这座位于3040m高山上博物馆产生难以忘怀的印象。
007 Elements是一个电影式的场馆,比起传统的博物馆来说,它的体验更接近于电影本身。设计团队希望打造一个与众不同的展览空间,使当下的现实和未来的虚拟世界能够相互交融。内向式的空间序列能够进一步刺激感官,从而让参观者完全沉浸在詹姆斯邦德的世界当中。
▲ 指挥室
设计团队为方案引入了“在山间”和“冰山原理”两个概念,最终打造出9个由山间坡道相连的独立混凝土体量。
平缓的坡道使参观者在观展过程中几乎觉察不到水平面的变化,而跌宕起伏的空间体验却在其中交替展开:时而逼仄昏暗,时而宽阔敞亮,时而真实,时而虚幻,时而空间变成多边形,时而又变成圆柱形。在旅程结束时,参观者们将突然置身于陡峭的山顶,将山峦的壮观美景尽收眼底。
▲ 宽阔的窗面带来山谷的壮观景色
该设计方案的一个重要思路是使用尽可能简单的材料,包括混凝土,钢材和玻璃。原始、简约而裸露的环境与博物馆内充满科技感和创新感的展览形成一种戏剧化的对比,同时能够承受极端的温度变化。
展厅和家具均是由预制的混凝土结构建造而成,超大尺寸的不锈钢门强调出每个舱体之间的空间转换。悬浮式天花板则选用了穿孔的黑色钢板,能起到隔音的作用。
▲ 科技实验馆
▲行动大厅
▲放映室
设计团队需要在海拔3040米的高地上解决冻土层的问题。对于这种不稳定的土壤,团队使用了能够自然通风的基座,并通过能够适应砾岩运动的结构将建筑的混凝土体量固定在山体上。最终的建筑体积达到8500立方米,其中展览空间面积约1200平方米。
▲建造过程
▲首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剖面图1
▲剖面图2
▲剖面图3
04
梅斯纳尔山Corones博物馆
Zaha Hadid Architects
▲博物馆外观
Zaha Hadid Architects设计的意大利南蒂罗尔梅斯纳尔山Corones博物馆已经竣工,这座地理位置惊世骇俗的博物馆嵌入海拔2275米的山之巅,临近南蒂罗尔最受欢迎的滑雪胜地,在群山簇拥中俯瞰齐勒河谷。
▲梅斯纳尔山
混凝土浇筑的博物馆完美的从岩石群众凸起探出。和山体岩石相比,博物馆那玻璃纤维增强混凝土制成的外表皮色彩稍浅,同时内部的板材因为加入煤灰色彩稍深。
建筑师Zaha Hadid解释了设计理念—希望游客下到镶入山体中的博物馆,体验“洞穴”,然后到达山巅的另外一侧,在观光露台上享受山谷全景。针对山谷中的美景,Zaha事务所的建筑师设置了三个不同方向的露台。
▲建筑外观
游人进入博物馆需要经过一系列楼梯,下降三个台面,穿过展览空间,方才到达底层观景层,观景层的露台向外挑出6米,为游客带来240度观景视野。
▲观景层
这个1000平方米面积的博物馆在施工中共挖方4000立方米。最终侵入山体的博物馆内因为覆土和半地下而保持着较为恒定的内温。宽大的窗户让自然光深入室内,并为游客带来叹为观止的风景。建筑外饰面和内部饰面几乎全部采用混凝土现浇预制板。
▲ 平面 图
▲平面图
▲平面图
▲平面图
结语
山地建筑的设计与开发达到了现代人回归自然的需求。“山,水,风,光”等山的四个要素,可以使建筑环境和山地景观互相依存,视觉化感知更明显。那些曾被结构工程师视为 “不稳定变量” 的坡度参数,此刻正转化为空间叙事的核心语法。
山地建筑的叙事维度,从来超越海拔高程与平面尺度的二元对立。当建筑以等高线为轴线完成场地适应性设计,其空间语言便突破了 “自然介入” 或 “人工改造” 的表层讨论。
参考资料:
1.https://www.gooood.cn/hotel-der-engel-by-the-aficionados.htm
2.https://www.gooood.cn/007-elements-solden-by-obermoser-arch-omo-zt-gmbh.htm )
3. https://www.gooood.cn/messner-mountain-museum.htm
4.https://www.archdaily.com/893/tolo-house-alvaro-leite-siza
编辑| 李围麦
责编|杨卓航
初审| 袁兆童
终审| 黄 山
- End -
内容合作:微信chenran58,
|免责声明|
本文转载自:匠山行记
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文章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 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