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加班的咖啡还没凉透,孩子的作业群又弹出新消息;刚想享受周末的宁静,工作群的@提醒就打破了节奏——这大概是很多人对“失衡”的日常感受。
其实人生的平衡从不是“工作50%+生活50%”的均分,而是像调整天平一样,在动态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重心,做好这几件事,就能慢慢靠近它。
文/云端[蛋糕]
首先,给时间“称重”,而非“均分”。别把时间当成必须切匀的蛋糕,而是用“四象限法”给事情分优先级:先抓“紧急且重要”的核心事,比如当天的工作截止日期、家人的重要需求;再留时间给“重要不紧急”的事,比如每周一次的运动、定期的学习提升;至于“不紧急也不重要”的事,比如无意义的刷手机、应付式的社交,果断压缩甚至舍弃。
比如有人把晚上8点到9点固定为“家庭时间”,期间关掉工作通知,哪怕当天的报表没做完,也先专注陪孩子读绘本,反而能避免“既没做好工作,又没陪好家人”的双重焦虑。
文/云端[玫瑰]
其次,学会“战略性放弃”。很多人失衡的根源,是不敢说“不”。
同事的求助、朋友的聚会、亲戚的托付,明明自己已经分身乏术,却硬着头皮答应,最后把自己逼到崩溃。
试着给自己设一个“拒绝原则”:超过自身能力范围的事,直接说明情况;和目标无关的事,礼貌婉拒。
比如拒绝“周末临时组的酒局”,才能保住用来补觉和整理生活的时间;放弃“必须把每个细节做到完美”的执念,才能避免因苛求自己而拖延进度,反而让事情更高效。
文/云端[捂脸]
最后,给身心留“缓冲带”。平衡的前提,是身体和心理先“不超载”。再忙也要留10分钟给身体:早上起来拉伸两下,通勤时听首轻松的歌,午休时闭目养神一会儿,这些微小的“充电时刻”,能避免疲惫累积。
心理上也要学会“留白”,不用强迫自己“时刻在线”,比如睡前半小时关掉所有电子设备,哪怕只是发会儿呆、翻两页闲书,也是在给情绪“松绑”。
就像一杯装满水的杯子,只有倒出一点,才能再装进新的东西,身心的“缓冲带”,就是让我们不被琐事填满的空间。
文/云端[汤圆]
其实人生从不是走钢丝,不需要时刻紧绷着维持“对称”。
平衡不是“什么都拥有”,而是“什么对自己最重要”——有人觉得“陪孩子长大”更重要,就适当减少加班;有人想在事业上突破,就和家人商量好暂时的分工。
那些在忙碌间隙给家人发的一句关心,在压力里挤出来的十分钟散步,都是平衡的注脚。
慢慢来,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就是最好的平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