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孔茜 常文彬
从一字一音的耐心启智,到一笔一画的细致握教,再到一日复一日的暖心陪伴,济宁市任城区特殊教育学校教务处主任杨川,用13年光阴诠释“一切为了学生”的深刻含义。从青年到中年,他把课堂当作唤醒生命的田野,用专业与爱守护“折翼天使”的成长之路,在平凡的岗位上写下了不凡的特殊教育工作者的动人篇章。
精心施教
唤醒美丽心灵
杨川本是普通师范生,初入特教领域时,对这份工作的认知还停留在“教授孩子们基础知识”阶段。直到2012年10月,他接手培智班一年级语文教学,才真正触摸到特教工作的重量。
那个班12名学生里,除两名中度智力障碍,其余皆是重度,还有4个孤独症孩子。第一堂课上,孩子躺地尖叫、拍桌子、乱溜达、开门就跑……这些因智力发育和语言障碍无法正常交流的孩子,用哭叫表达需求,连最基本的课堂秩序都难以维持。
通过第一次教学,杨川深知,要走近这些孩子,得先把自己“归零”。他白天向老教师请教,记下每个孩子的习性特点;晚上翻查特教资料,加强自我“充电”,再针对性琢磨教学方法。为让孩子们听懂上课铃声,他耐心地拉着孩子的手走到座位,配合手势重复“上课啦”,并及时表扬他们的每个微小进步。
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杨川发现这些孩子大多敏感自卑,一次呵斥就可能让他们彻底封闭。他选择先做朋友,课间带着孩子们跑步拍球,玩游戏故意被“抓住”逗笑他们。渐渐地,孩子们见到他会主动扑来拉衣角,甚至塞给他攥了半天的糖果——这些成了他最珍视的“信任勋章”。
不仅如此,他还擅长运用“表扬魔法”。“真棒”“你今天很厉害”成了口头禅。当孤独症孩子偶然抬头看他一眼,他立刻停下课程当众表扬:“你愿意看老师,这是多大的进步!”在杨川眼中,每个微小进步都是光,放大它就能照亮孩子内心的角落。
杨川坦言,特教工作像“种慢花”,看不到立竿见影的成效,却在某个瞬间,被孩子递来的一颗糖、一声“谢谢”撞得心头滚烫。
倾囊相授
诠释师者担当
“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就像特殊学生的性格各不相同一样。”杨川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在他看来,特教的核心从不是“批量浇灌”,而是“一人一案”的精准呵护。
班里的12个孩子,是杨川心尖上的“特殊个体”,他细致地将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分层不是标签,而是为每个孩子量体裁衣的“成长坐标”。
课堂上,杨川不断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教一个字,他找来实物、图片、动画,借助多媒体多感官辅助理解;教一句话,他逐字拆解、反复拼读,从单字到词语再到完整表达;写一个字,他一次次握着孩子的手练习,拆分笔画、组合结构,不厌其烦。“这节课刚教会,下节课又全忘了怎么办?那就再来,一百次、一千次,直到他们记住。”杨川笑着说,“小步子、多重复”是他特教路上的“金钥匙”,他坚定地陪着孩子们在重复里扎根,在细碎进步里攒起了自信。
担任学校教务处主任后,杨川有了更多的工作维度——既守护着学生们的成长,也助力着年轻特教人的成长。平日里,他定期听课、评课,尤其关注新教师的业务能力提升。“一般新教师来校两个月左右,我们就会组织听课。听完课,老师哪方面需要加强,我基本就有数了。”他笑着说。
同事刘亚如对杨川由衷敬佩,“杨老师不仅教学水平高,还特别无私,总是倾囊相授。”她尤其提到杨川将康复训练与语文教学有机融合的实践,“他设计的课符合‘医教康结合’的理念,特别适合我们的孩子,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从教13载,杨川的坚守里,一半是对学生“因异而教”的执着,一半是对同事“以爱传薪”的热忱。那些被他温暖过的孩子纯真的笑容,被他点亮的年轻教师的敬意,家长们一句发自内心的“老师,谢谢您”,是他心底最温暖的注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