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图,查看往期优秀营销数字化案例
来源:销售与市场 ID:cnmarket 作者:刘春雄
···编者按···
从2003年深度分销成为本土企业对抗跨国公司的利器,到2013年存量时代效用递减,再到2020年后缩量时代陷入压货、窜货的异化困局,行业正在经历一场从“渠道驱动”到“用户驱动”的关键变革。
如今2025年,当深度分销挽歌唱响,“全域粉销”的微光才更显珍贵。正如米多创始人王敬华所言,“深度分销是存量,全域粉销是增量”,而增量的核心,离不开“bC一体化”与“三新一高”的双轮驱动。
快消与酒水行业的渠道建设始终围绕纵横两条主线。纵线要实现F-B-b-C全链路拉通,让品牌商无限趋近C端;横线要覆盖全渠道零售业态,而两条主线的交叉点正是b端。过去,b端是深度分销的终点,是渠道铺货的最后一环;现在,b端是全域粉销的起点,是连接品牌与消费者的关键枢纽。
要激活海量b端的首推价值,关键在于解决如何有效连接b端的核心问题。这正是我们一直强调一物一码不是C端扫码发红包工具”的原因。
“三新一高”产品的共同之处,就是用户认知难、动销难。难在新,难在高,难在认知门槛高,动销门槛高。
基于一物一码的五码合一,本质是品牌商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它能通过销售费用数字化,将过去模糊的渠道投入转化为精准触达b端的纽带。同时,它能拉通F到b的全链路数据,帮助品牌商清晰掌握每一个b端的动销情况,为“三新一高”产品(新产品、新品牌、新市场、高端产品)的铺市与动销提供数据支撑,打通“b端愿意推、C端愿意买”的闭环!
···正文···
2003年,《销售与市场》发起了推广深度分销的活动,深度分销是影响中国营销20多年的主流方法。今天这篇文章唱起深度分销的挽歌,最适合发表的媒体就是《销售与市场》。有始有终。
这不是对深度分销历史的否定,是为了营销向前看。
致敬深度分销
跨国公司的标配是品牌战略,本土企业崛起的避风港是深度分销。这是我2009年出版《中国式营销》的观点。
没有深度分销,弱小的本土企业早被强大的跨国公司边缘化了。但是,在中国活得好的跨国公司,如可口可乐、宝洁,恰恰在深度分销方面是向本土企业妥协的。
最近出海热潮下,我有一个观点,就是把中国的深度分销体系,在发展中国家,用互联网方式重做一遍。
上面这句话点出了深度分销的本质,就是面对城市化率低,终端分散,渠道体系弱小,而中国恰恰又是一个幅员广阔,二元结构市场,消费能力呈梯队形态,一批有强大管理能力的企业,通过深度分销把数万名经销商和数百万名零售商组织起来,形成了全国性的渠道网络,最后以一国市场之力,快消品头部企业成为世界级规模的企业。因此,无论怎么夸大深度分销的价值都不为过。
在发展国家,渠道是强大的第三方力量,是公共平台。在中国,深度分销体系打造了品牌商延伸至终端的排它性营销体系,经销商的业务员甚至可以由品牌商内控。
在当代,深度分销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业务员,经销商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词汇,其实是中国独有。深度分销影响了中国几代营销人,凭借品牌驱动和渠道驱动的双驱动模式,崛起了一批世界级规模的快消品企业,这样的营销模式,难道不值得致敬吗?
深度分销的异化
快消品营销界近两年很热闹,却并不光彩。因为深度分销异化了。
大批CMO辞职,大批营销人失业。大批快消品头部品牌找不到新经销商接盘,经销商数量急剧减少。
压货,窜货,乱价盘,调换货,处理临期品……这些动作,并不在深度分销设计动作之内,却是深度分销晚期并不友好的副产品。
深度分销在早期10年的增量时代非常有效;在2013年开始10年存量时代效用递减;进入缩量时代后终于挺不住了。
“大环境”不好,消费降级,这些只不过是体面的借口,掩盖不了深度分销癌症晚期的病症。
上述现象的本质,是深度分销异化了。深度分销其目的是弱小渠道体系下的全国化高渗透率,其营销逻辑是:有卖必有买。
营销就是中国人的买卖。买卖有两个逻辑路径:一是有卖家就有买家,二是有买家才有卖家。解决卖家是2b问题(渠道问题),解决买家是2C问题(消费者认知教育问题)。
在好产品相对稀缺的情况下,确实是“有卖就有买”。终端铺货解决了“有人卖”,然后终端客情解决“有人推”,最后形成“有人买”。这是完美的营销闭环。
但是,当进入存量时代,甚至进入缩量时代后,营销的逻辑变了,成为“有买家才有卖家”。但是,深度分销体系20多年,有了巨大的惯性,根本无法完成从2b向2C的转变。于是,深度分销异化了。
深度分销异化的现象是:用品牌商人员替代经销商业务员,形成更强有力的终端控制,用买断终端资源(堆头、陈列)排斥竞品,用导购(促销)干扰消费者正常购物,用强力政策压货挤压竞品。这些手段,早期是正常的,晚期是不正常的,是深度分销的异化。屠龙少年终成恶龙。
前几年,我不断地写文章提醒。比如,导购的消失,客情的失效。但是,惯性之下,谁停下来谁先怂。
明明知道不缺货,却拼命压货。明明知道政策太大会乱价,却放任价格体系崩盘。明明知道政策过大会窜货,却抱着“死道友不死贫僧”的心态;明明知道终端超量进货会产生临期,却先把货压下去再说。
于是,从2024年起,渠道体系再也承受不起深度分销了。价格体系崩盘了,经销商放弃没人接盘了,业务员大量离职,总监们大批离职。
生于深度分销,死于分销过度
2003年,《销售与市场》推广深度分销时期,也是异常艰难。当时,我们大力提倡从“坐商”到“行商”。坐商就是坐等客户上门的批发商,行商就是带货下到终端的经销商。任何时候,推广新体系最大的难度,都是老体系的惯性。深度分销从正常到异化,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普及期。大约2003年至2012年。深度分销早期 ,只要做深度分销,就能获得至少每年20%以上的销量增长。
2013年之前,快消品行业一直在高速增长,而深度分销能够快速增加终端覆盖率。因此,铺货率的增加自然能够增加销量。这个时期的深度分销是比较纯粹的。
第二阶段:资源深分期。2013年之后,快消品行业进入存量时代,靠铺货已经难以增长了,用资源挤压竞品成为主要方式。于是,花资源买陈列,花资源买堆头,甚至花资源签排他性协议,政策压货占库。这个时期,头部企业仍然能够增长。2016年之后,产品升级也能够维持一定速度的增长。但行业整体是下滑的。
资源深分与当时流行的B2B结合,造成大量窜货,经销商利润剧减。已经露出一些不正常的苗头了,我在2016年就写了的文章,反映的就是深度分销中的不正常现象。
第三阶段:过度分销期。大约2020年之后。缩量时代结合疫情,厂家业务员在市场缺位,于是,有厂家利用自身的品牌优势地位,强压经销商,政策压货,强行要求经销商垫费用,强行换经销商。于是,经销商不赚钱,大量临期品,窜货成常态,渠道形成堰塞湖。
过度分销的结果是:市场频繁换业务员,业务员频繁换经销商。部分市场甚至换过几轮经销商,然后导致无商愿干的地步。
总结深度分销20多年,深度分销之所以在20多年的时间内“统治”快销品行业,就在于它在中国渠道分散和落后的情况下,靠品牌商能够渗透6级的管理能力,实现了数百万家终端的全覆盖,并且以一国市场之力,培养了世界级规模的快消品头部企业。
屠龙少年成恶龙。有了头部企业的地位和实力,然后用地位和实力为资源,反过来“对付”经销商和终端,造成渠道各种不正常的现象。这是典型的营销过度。
在品牌商与经销商、终端的不对称实力之下,单个经销商的“反抗”无用,但当相当多的经销商“集体反抗”时,部分头部企业的渠道体系接近崩盘。
环境变了,一切都要变
推广深度分销的时候,我在《销售与市场》写了一篇卷首语《环境变了,一切都要变》。
这句话,仍然适用于现在的环境。没有永恒不变的营销体系,只有与时俱进的思想。
环境恶化论,这是对当下经营环境最常见的分析。这个观点之有害,就在于认为,只要环境变好了,过去的方法还是有效的。
在外因与内因之间,简单地把经营问题归罪于外因。这一定是错误的思维方向。
我的观点是阶段论。深度分销是增量时代的最佳模式,但不是存量时代的突破方向。时代变了,方向和方法都要变。
我对时代的判断是:
第一,中国进入了工业文明的成熟期。欧美日都经历过工业文明成熟期,是有坐标的。缩量时代是正常的,并非环境恶化,而是时代进化。
用工业文明的成熟期的标尺判断,缩量时代,商超调改,供应链变革,这些影响深度分销模式的因素都是正常的,不应该用“大环境”不好作为借口,而应该是催生新模式的大环境。
第二,中国同时进入了信息文明的幼稚期。各种互联网模式层出不穷,不敢不信,不敢尽信。特别是互联网催生了新的生活方式,深度分销模式不能在战术手段上解决这些问题。
未来的渠道新模式,一定要考虑互联网因素,一定要用到互联网工具。比如,bC一体数字化,比如传播领域的UGC,比如三度空间,认知交易关系三位一体。
时代的进化,出现了很多深度分销无法解决的问题,简单地用强度更高的深度分销,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恶化问题。
目前,深度分销过度就在恶化渠道问题,甚至造成厂家与经销商和终端的对立。
我提倡阶段论。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方向和方法。小学毕业了就应该上中学,而不是在小学课程上加码。
站在时代的视角看,20多年前的批发商的消亡是时代的进步,目前深度分销进入到尾声仍然是时代进步。环境恶化论是典型的深舟求剑。
深度分销是增量时代的最佳模式,进入缩量时代后就应该主动转型。可是,快消品进入缩量时代已经10多年了,仍然在深度分销模式上持续强化,这是极大的方向错误。
深度分销之后是什么?
我们不但要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而且要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2003年,《销售与市场》推广深度分销时,破坏的是“坐商”形式的批发体系,建设的是“行商”形式的深度分销体系。那么,当我们现在批判深度分销体系时,我们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营销体系?
深度分销之后是用户运营。这是认知论方面的共识。但是,用户运营的方法和方法论是什么?难有共识。
白酒行业已经有了共识:bC一体化(bC联动),用户运营。这是白酒行业比较高频的词汇。其他行业大抵也如此。
梳理一下渠道变迁逻辑。从渠道的深化看,过去的批发商触达了B端,现在的经销商触达了b端,未来的运营商应该触达C端。
B→b→C,这是渠道触点变化的方向。这是阶段论的基本思维,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基本任务,而且是能够衔接的。
用户运营,就是C端用户运营。那么,用户运营的方法是什么呢?用户运营包括三阶段:用户触达,用户运营,用户变现。
触达用户是用户运营的前提。用户触达的方法很多,有线上有线下。线下用户海量触达只能是bC一体化,不可能是厂家直达用户。这是用户运营的战术技巧,进一步,撤半步。
用户运营,场景营销是最佳方法。因为用户在场景中,场景中的交互是最高效的用户运营方式。
新模式的破局点
深度分销有两个关键节点。一是包政老师、施炜老师在2000年左右提出了深度分销的概念;二是魏庆老师提出的“深度分销八步法”。特别是深度分销八步法,简单有效,是深度分销早期的利器。早期的战术工具,不求体系化,但求简单有效。
从深度分销时代进入用户运营时代,破局点是什么?
用户运营的破局点有两点:一是“三新一高”的产品,二是组织形式的调整。
前面讲过,深度分销在增量时代有效,在存量时代能维持,在缩量时代无效。那么,用户运营时代需要什么呢?需要能够推广“三新一高”产品的推广体系。
什么是“三新一高”的产品?就是新产品、新品牌,新市场,高端产品。
为什么要从“三新一高”破局?因为在缩量时代,只有“三新一高”能产生增量,进而产生“增利”(增量利润)。也只有增量和“增利”是模式的有力说服。老产品的话,政策压货还是效率最高的。
为什么厂家所有人都知道压货有害,但却不愿改变?因为政策压货从短期看是效率最高的方式。厂家要做月度考核,老产品政策压货的方式很难改。
第二个破局点就是新组织。
记得深度分销之初,改变也非常难。公司要求调整批发商(调整为经销商),但一线推销员(当时还不叫业务员)不愿意,因为人总是有感情的。
推销员不调整批发商,公司就调整推销员。经理不调整推销员,公司就调整区域经理。最后的结果是必须调整营销老总。
我们一直强调,转型往往不是老一代转型,而是新一代崛起,老一代谢幕。就在于,转型不是某个人,某个环节,而是系统转变。但是,转型就要有个组织上的破局点。
目前的深度分销体系太庞大,转型会更难。转型最难的是过渡期,很容易出现“邯郸学步”现象,新的没学会,老的也忘了。
我现在在转型过程中采用“增量组织”,传统组织先不变,加入一个做用户运营的新组织。
第一步,以新人为主组成新组织
新人为主,没有老的传统。这里的“新人”,不是没做过快消品,而是以新入职人员为主,年龄上尽量年轻。当然,带队的不能是新人,一定是能够转变的老人。
第二步,新组织团队作战
新组织在人员规模上必须与传统组织相当,甚至更多。否则,很容易被传统组织同化。
新组织不占销量指标,不占费用指标。一些指标单列,不给传统组织任何借口。
第三步,新人,新商,新产品,新办法
此时,就可以完全不管老产品的分销了,只做新品的用户运营,只做增量。
第四步,用新组织同化老组织
少数人,用道理(逻辑)说服;多数人,用事实“征服”。只要做出有说服力的样板或足够多的样板,就有了“征服”力。然后用新组织同化传统组织。
过渡期最难
大多数人的行为,不是由知识决定的,而是由习惯和本能决定的。
改变一个人的习惯很难,改变一群人的习惯更难。
一个组织一旦成立,它的第一使命就是确保这个组织持续存在。
过渡期意味着什么?意味碰上原来的右撇子,同时要是左撇子,左右开弓。这是有很大难度的。
过渡最大的难度,就是一定在维持存量的前提下,确保新模式的推进。推进新模式,只要销量下滑,新模式就很容易成为替罪羊,然后大加讨伐,置之死地。
根据我的实践,大致有几种方式相对能够平衡过渡。
第一,从新市场做起
新市场没存量,当然无阻力。
也可以是下滑无法阻挡的市场,或烂到底的市场。这些市场,只能置之死地而后生。
第二,从愿意比较强的人和商做起
有的人有前瞻性,有的客户有前瞻性,他们比较有远见,愿意主动配合,愿意承担转型的风险。这批人是转型的宝贝。
第三,从转型周期最短的市场做起
转型要有效果,时间有长有短。转型周期越长越难坚持,因为在结果呈现之前,很多人是看不到希望的。
当然,有的人更偏爱从势能市场做起,因为势能市场影响力大。但是,势能市场的转型周期通常比较长。
第四,把样板做在身边
越是保守的人,越是强调个性。比如,公司做了个样板,他们会说“我们这个地方不一样”。当每个省,每个市都有样板时,就无话可说了。(作者:刘春雄,郑州大学教授、新营销倡导者、场景营销研究院副院长)
点击下方关键字,查看原创热文
行业案例:| | | | | | |
业务场景:| | | | | | | | | | |
系统应用:| | | | | |
数智科普:| |
米多是国内领先的营销数字化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为企业提供顶层设计(营销数字化蓝图/架构/体系等)、系统规划(一物一码/智能营销/渠道管理)及运营落地(扫码发红包/一元换购/五码合一等)提供服务,用数字化驱动业务增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