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虽然经典,却也存在明显短板。其原子经济性相对较低,对亲核试剂酸性限制(甜菜碱中间体pKa≈13,无法夺取弱酸性质子),且因当量副产物需繁琐的纯化步骤,这促使人们开发出诸多改良方案。
![]()
基于此,应部分朋友的需要,本文主要梳理一下相关有所突破的改良方案,一篇文章解决所有难题,供大家选择:
1. 2025年来自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的André B. Charette教授课题组报道了一种质子化甜菜碱试剂——BEHT三氟甲磺酸盐催化的Mitsunobu反应;
![]()
Angew. Chem. Int. Ed.,2025, DOI:10.1002/anie.202420312
该种试剂的使用突破了传统 Mitsunobu 反应对亲核试剂 pKa<11 的限制(底层逻辑是修饰了这种中介试剂的亲电性),可高效实现伯胺、仲胺等多种亲核试剂与手性醇的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还能构建 C-N、C-C、C-S 等多种化学键。
![]()
缺点是无法避免传统方法里的三苯基膦氧化产物,和偶氮二羧酸酯的还原产物。
2. 2019诺丁汉大学化学系Ross M. Denton教授团队开发的是一种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有机催化的Mitsunobu反应;
![]()
Science365, 910–914 (2019), DOI:10.1126/science.aax3353
作者开发了一种新型的Mitsunobu反应的有机催化剂——二苯基(2-羟基苯基甲基)膦氧化物(目前为市售,CAS:70127-50-3),优点是可以实现无氧化还原催化Mitsunobu反应,原子经济性提高,底物兼容性好,且副产物只有水,后处理方便。
![]()
缺点是反应温度高,要达到160℃左右,且反应时间长。
![]()
这种方法后续还有解读,如果感兴趣可以关注最近上线的一篇文章:
J. Am. Chem. Soc.2025,147,21,18240–18248(open access)
![]()
3.来自上海有机所肖吉昌研究员报道的一种Ph3P/ICH2CH2I体系促进醇类脱羟基取代反应。
![]()
Chem. Commun., 2018,54, 7034-7037,DOI:10.1039/C8CC03856B
该种反应模式最大的特点是覆盖了Appel反应和Mitsunobu反应,同时反应条件温和(大多数室温),避免了偶氮二羧酸酯的还原副产物。
底层逻辑和第一个举例有类似的点,都是增加磷的亲电性。从而和DMF作用,随后脱出三苯基氧膦,生成碘型V试剂中间,与醇作用,然后被亲核进攻,脱出一分子二甲胺,得到产物。该部分机理可参考:
![]()
缺点:对光学纯的醇,消旋比例较高。二级醇和三级醇收率偏低。
![]()
4. 突破pKa限制,专注于芳香胺化合物类Mitsunobu反应
![]()
Tetrahedron2009, 65, 3893-3899
反应的实质是N-烷基化反应,以1°/2° 醇为烷基源(一个叔醇示例entry 9,没有目标产物),且反应迅速(宣传仅需1min),不会过渡烷基化。
![]()
增加试剂用量可得到双烷基化产物,但因为位阻效应,苄醇对应的产物收率较低。
![]()
竞争实验表明,直接安装在芳环的胺基选择性最好;
![]()
反应机理如下:
![]()
而该种试剂系统,研究人员还推广到了酰胺缩合,实现了芳香胺到酰胺的转化(脂肪胺不可以)。
![]()
题外话:很有意思的是这个作者,用PPh3/DDQ体系将醇转化为烷基源这种思路发了一堆T和TL,在国内肯定自闭了,挺难的!
5.二苯基-2-吡啶基膦(DPPPY)和二叔丁基偶氮二甲酸酯(DBAD)作为Mitsunobu反应试剂的方法
2000年前后,来自圣地亚哥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的Mitsunobu反应方法, 使用二苯基-2-吡啶基膦(DPPPY)和二叔丁基偶氮二甲酸酯(DBAD)作为反应试剂解决传统Mitsunobu反应中产物与副产物分离困难的问题。
![]()
Tetrahedron Letters1999,
40(24), 4497-4500.
因为DPPPY和它的氧化物都可以溶于水,DBAD在酸中能被分解成为2-甲基丙烯、二氧化碳和氮气。因此使用DPPPY和DBAD代替PPh3和DEAD进行的Mitsunobu 反应可以提高产物分离的效率,很多时候只需通过简单的酸化过程就能得到高纯度的产物,不需要柱层析纯化。
底物适配性良好,和传统用PPh3+DEAD试剂的收率接近,尤其适合复杂官能团底物(如条目 3)。
![]()
反应缺点:对酸敏感的底物不适用,反应底物示例太少。
反应步骤: 通常在无水四氢呋喃中进行,底物、二苯基 - 2 - 吡啶基膦(1.5 equiv)、醇溶于无水 THF,氮气保护下加入偶氮二甲酸二叔丁酯(1.5 equiv),室温搅拌过夜。反应完成后,加入4M盐酸/二氧六环溶液处理1小时以确保偶氮二甲酸酯完全分解。随后,用4M盐酸水溶液萃取两次,有机层干燥后浓缩,通过快速柱层析即可得到高纯度的目标产物。
题外话:这种试剂组合看起来很棒,但遗憾的是后续就没有后续了,大家有缺文章的,可以验证一下底物范围,如果通用,应该能发个不错的文章。
6.TMAD-三丁基膦体系,以及来自日本Tetsuto Tsunoda团队报道氰亚甲基三丁基膦(CMBP)/氰亚甲基三甲基膦(CMMP)介导的Mitsunobu体系,显著提高了反应收率,解决了仲醇产率底的问题,立体手性控制优秀,且前者可以实现伯醇和仲醇的选择性Mitsunobu反应。
![]()
Tetrahedron Letters1999, 40, 7355-7358.
以氰化为例,两种方法与传统方法的对比:
![]()
伯醇和仲醇的选择性氰化:
![]()
“碳”亲核试剂:
![]()
反应活性问题:
TMAD-PBu₃
两种方法中:因为成本问题,作者还是优先推荐前人开发TMAD-PBu₃体系,反应不好时再使用后续的CMBP→CMMP体系。
最近的相关应用报道:
![]()
7. 额外添加氧化剂的Mitsunobu反应
2006年,香港大学研究团队带来的一种减少偶氮二羧酸酯用量,催化版本的mitsunobu反应方法,打开了额外添加氧化剂的优化进程。
![]()
J. Am. Chem. Soc.2006, 128, 30, 9636–9637,DOI:10.1021/ja063141v
这项研究中,作者创新性引入了醋酸碘苯,实现了偶氮二羧酸酯的循环,使的其用量减少到0.1eq。但最终结果来看应用前景不强,已有例子中,方法要根据底物灵活调整,收率低,消旋,且有背景反应(乙酰化)。
![]()
中间经过一些发展,2016年来自日本的研究人员经过两次更新迭代,提出了一种相对成熟的反应模式。实现了偶氮二羧酸酯的原位循环制备。
![]()
Chem. Sci. 2016, 7, 5148–5159.
这部分个人认为实用性没有很强,但又可能有用,仅做了解。
8. 额外添加还原剂的Mitsunobu反应
看到氧化就应该想到还原,事实上还真有,通过添加还原剂,仅催化量的膦就可以完成反应转化。
![]()
Asian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2023, 12.
硅烷介导的磷氧化物还原为膦的方法早有报道,被广泛应用于wittig反应,Appel反应,施陶丁格-氮杂-维蒂希反应。该种方法首次被O’Brien首次应用到Mitsunobu反应中,虽然只有一个例子。
![]()
US Patent 8901365, 2014
当然后续,由Aldrich对这种方法进行了扩展,从反应结果来看,反应兼容性较好,手性底物选择性高。
![]()
Angew. Chem. Int. Ed.2015, 54, 13041–13044.
但从反应筛选来看,收率方面相比较传统方法没有优势,若要套用反应,就要好好想想到底牺牲哪个比较合算了。
![]()
9. 膦和偶氮二羧酸酯都减少的mitsunobu反应模式
当Mitsunobu的氧化还原体系,再接入一对氧化还原体系会怎么样?
一些人会告诉你仅需催化量的膦和催化量的偶氮二羧酸酯。
![]()
Org. Lett.2016,18, 4036–4039
但研究表明,目前这种思路纯粹是整活!这或许应证了一句老话:成年人的世界不想做选择,既要也要。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