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新闻网9月11日讯她用三十年时间,在黑白琴键上叩响生命的和弦;她用一颗慈爱之心,在孩子们沉默的世界里点亮星光。她是曾丽萍,一位普通却不平凡的小学音乐教师,用音乐搭建起通往孩子内心的桥梁,用坚守诠释着“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教育精神。
音乐为桥,叩响无声的世界
2000年,曾丽萍调入小学担任音乐教师。班里有一个叫明明的孩子,患有自闭症,总是独自坐在角落,沉默不语。同学们游戏时,他只是低头不语,仿佛活在一个与世隔绝的世界里。
曾丽萍没有急于让他开口唱歌,而是选择用音乐慢慢靠近他。她利用课间、课后甚至家访的时间,陪他一遍遍练习伴奏。指尖与琴键之间,逐渐建立起信任与默契。直到有一天,明明完整地为一首歌曲奏出伴奏,教室里先是一片寂静,随后爆发出热烈的掌声。“那一刻我更加确信,音乐教育的本质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点亮生命的自信与光芒。”曾丽萍说道。
2024年,她在川大附小清水河分校遇到了一一——一个患有语言发育迟缓和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女孩。起初,一一连一个音节都不愿发出。曾丽萍从让她拿着乐器伴奏开始,带她感受声响的神奇。慢慢地,紫祎开始模仿音调,再到跟上节奏跟唱。一个学期结束时,她竟然完整背唱出《新年好》。
当一一抬起头露出那个清澈无比的笑容,曾丽萍再次见证音乐如何越过语言的藩篱,叩响心灵的大门。
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教育守望
三十年前,曾丽萍第一次站在幼儿园的音乐教室里,手指落下脚踏风琴的第一个和弦,三十双澄澈的眼睛同时望向她。那一刻,她忽然明白,音乐从来不只是旋律与节奏,而是一座桥,通往孩子纯真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从教三十年,她从青涩走向成熟,却始终坚守最初的教育信念。她说:“音乐于我,早已不是一门学科,而是一种生命影响生命的方式。”
如今,明明已成为一名公园环境管理员,在这个他热爱了十年的岗位上安静而认真地工作着。而一一也继续着她的成长旅程。他们的变化,或许微小,却真实地映照出一位教师用音乐播下的种子,如何在岁月中悄然发芽。
音符有爱,教育有光
曾丽萍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耀眼夺目的荣誉,有的只是一日复一日的坚持、一次次的陪伴与等待。她用自己的方式,让音乐成为孩子与世界对话的语言,让讲台成为传递爱与希望的舞台。
“当音符再次回荡在教室,我依然能看见孩子们眼中被点亮的星火。”她微笑着说,“那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时,教育所绽放的最动人的光。”
三十年倏忽而过,曾丽萍依然站在那间熟悉的音乐教室里,手指轻抚琴键,目光温柔地望向每一个孩子。她知道,音乐不止是课表上的一节课,更是她与孩子们之间最深的联结,是她用一生去践行的教育使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