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资本市场热闹非凡,半导体行业整合大戏连台,中芯国际、晶升股份这些巨头动辄几十亿的定增手笔;融资客们更是疯狂,单日262亿的净买入,阳光电源一家就吸金18.6亿;机构调研团把多氟多门槛都踏破了,电池订单都排到年底了…表面上看,这市场简直火得发烫。
这行情就跟上海外滩的灯光秀似的——远处看璀璨夺目,走近了才发现有些灯泡压根没亮。上证指数是创了十年新高不假,可您知道吗?还有四成股票连四年前的高点都没摸到呢!这哪是全面牛市,分明是场"偏科"严重的期末考试。
看看最近被百家机构调研的多氟多:动力电池订单排到12月,储能业务稳步增长。但你知道吗?早在半年前,就有量化数据捕捉到机构资金在悄悄布局新能源板块。
这就是典型的"行为领先消息"。等公司公告出来,股价早就飞天了。所以别怪市场不公平,要怪就怪我们总在信息链的最末端。
一、我们都被涨跌绑架了
我见过太多人,涨也焦虑跌也焦虑:
- 涨多了怕踏空,不涨了怕套牢
- 赚钱了怕回吐,亏钱了怕深套
- 换股怕踩雷,死扛怕错过
这种状态我太熟悉了——十年前我就是这样,每天盯着分时图眼睛都看花了,收盘后还要翻遍各路股评。直到有天我突然想明白:我们都被涨跌绑架了!就像追女孩子光看人家今天对你笑没笑,却从不琢磨人家心里到底怎么想的。
二、行为金融学的启示
后来我接触到行为金融学才恍然大悟:市场上99%的分析都在预测"将会发生什么",却忽略了最根本的"为什么发生"。就像天气预报只知道说明天有雨,却不告诉你是因为冷暖空气交汇。
在股市里,"行为决定走势"这个道理,我敢说80%的专业机构都没真正搞明白。那些技术图形、财务指标都是结果,真正的因是资金的行为模式。特别是机构资金的行为——他们动辄几个亿的资金进出,怎么可能没有规律?要是随机买卖,早被风控部门开除了。
三、两个经典案例的启示
去年我跟踪过两只很典型的股票:
- A股票:连续调整20%,但量化数据显示机构资金持续活跃
- B股票:短暂调整后反弹,但机构资金早已撤离
结果呢?A股票三个月后翻倍,B股票阴跌半年。当时要光看K线,99%的人会觉得B股票更强势。
这就是量化数据的魔力——它能像CT扫描一样穿透表面的涨跌,直接看到资金的"骨骼肌理"。我用的那套系统有个"机构库存"指标(就是下图的橙色柱体),持续出现就说明大资金在积极运作。这比什么MACD、KDJ靠谱多了——那些指标都是价格衍生出来的二手信息。
PS:
上文图中的橙色柱状,是我用系统观察的「机构交易特征」数据叫做「机构库存」。
如果「机构库存」数据越活跃,那就意味着参与交易的机构资金越多,机构资金参与的时间也越长。
如果机构资金长时间参与一只股票,那么它的态度其实很明确。
如果不看好的话,会持续参与一只股票的交易吗?显然是不会的!
回到开篇说的半导体并购潮、融资大举买入这些现象。现在你应该明白了:重要的不是新闻本身,而是这些新闻背后反映出的资金动向。就像开头提到的世昌股份申购,与其纠结中不中签,不如思考:为什么这个时候推这个行业的新股?
在这个市场里混了这么多年,我最大的感悟就是——散户要想不吃亏,就得学会用机构的视角看市场。而量化数据就是我们最好的"翻译器",它能帮我们破译大资金的摩斯密码。
好了,本篇就到这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谢谢点赞。
声明
以上相关信息是本人在网络收集,希望大家喜欢!
部分数据、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本人不推荐任何个股与操作。所有以本人名义涉及投资利益关系的,都是骗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