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整理旧物,翻出一封二十年前的信。那时我刚步入社会,一位尚在读大学的朋友在信中用略带青涩却无比真诚的笔触写道:
“尽管大多数的人都过着没有主题的生活,可令人欣慰的是,还是有几个苦苦的追梦人;尽管志不同道不合者不相为谋,可彼此之间还是有一份真挚的情谊;尽管大家心灵不相通,甚至彼此仇恨,可表面上还是很和颜悦色的啊!”
重读这段文字,不禁感慨万千。二十年光阴荏苒,时代巨变,社交方式从书信往来变成了即时通讯,但人与人之间相处的那些微妙真相,却仿佛被这段文字一语道破,历久弥新。
大多数人过着“没有主题的生活”,但请珍视那些“追梦人”
我们大多数人,确实在过着“没有主题的生活”。日复一日的上班下班,柴米油盐的琐碎日常,按部就班地完成人生一个个阶段——读书、工作、成家、生子。这种生活谈不上不好,它稳定、安全、可预期,是社会运行的坚实基础。
但令人欣慰的是,总有那么几个“苦苦的追梦人”。他们可能是辞职创业的同学,可能是坚守艺术的友人,可能是投身公益的旧识。他们活得更加“有主题”,有清晰的追求目标,哪怕道路坎坷。
这些追梦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慰藉。他们提醒我们:生活不止一种活法。我们未必每个人都有勇气选择那样的道路,但他们的存在,为平凡生活投下了一束不一样的光。
“道不同”仍可“有情谊”,这是成人世界最成熟的智慧
年轻时,我们常常非黑即白地看待人际关系——不是知己,便是路人;不是同道,便是对手。
然而经过岁月的打磨,我们才明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远不止如此简单。那个与你在政治观点上截然不同的朋友,可能在你生病时第一个赶来帮忙;那个与你职业选择天差地别的同学,可能最懂你的喜怒哀乐。
“志不同道不合者不相为谋”是理智的选择,避免在合作共事时互相掣肘;而“有一份真挚的情谊”则是情感的留存,是基于对彼此人格的尊重和岁月积累的温情。
这种能够将“观点”与“人”区分开来的能力,正是成熟人际关系的标志。我们可以不认可对方的选择,却依然珍惜对方的为人。
“心灵不通”却“表面和悦”,是社会生存的必要礼仪还是现代人的孤独?
最耐人寻味的是最后那句观察:“尽管大家心灵不相通,甚至彼此仇恨,可表面上还是很和颜悦色的啊!”
这句话在今天的社交媒体时代显得尤为犀利。我们可以在朋友圈点赞互动,却可能打心底不认同对方的生活方式;我们可以在会议室里握手合作,却可能暗中较劲互不相让。
这种“表面和悦”是否虚伪?某种程度上是的。但另一方面,它也是文明社会的一种基本礼仪,是避免冲突扩大的缓冲机制,是对不同生活方式的最低限度尊重。
然而,这句话也道出了现代人深处的孤独:我们被前所未有的连接方式包围,却难觅真正的心灵相通;我们拥有数百个“好友”,却可能找不到一个能在深夜倾诉的人。
二十年后再思考:在复杂中寻找平衡
回首这二十年的个人经历,我越发觉得这位朋友当年的观察之深刻。
生活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简单选择,而是一场在矛盾中寻找平衡的艺术:
我们可以在过着自己“没有主题”的生活的同时,欣赏并为那些“追梦人”喝彩;
我们可以在“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清醒中,保有对旧友“真挚的情谊”;
我们可以在不得不维持“表面和悦”的社会生存中,努力寻找真正的心灵共鸣。
也许,这就是成长的本质——不再以简单的二元对立看待世界,而是在认识到生活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后,依然能够保持内心的温度与智慧的分寸。
二十年过去了,我不知道这位朋友是否还在苦苦追梦,也不知道我们是否依然“道不同”。但我知道,那份曾经的真挚情谊,至今仍然温暖着这段记忆。这本身,不就是对这段话最好的印证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