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北京某商场家电区,一台原价8999元的65寸智能电视标价4999元,导购员对着空荡荡的展台叹气:“降价三个月了,问的人多,买的人少。”这种“价格跳水却无人接盘”的现象,正在多个领域蔓延。
经济下行压力下,消费者捂紧钱包,企业被迫降价清仓,市场陷入“越降越不敢买”的怪圈。下半年,这四类商品可能迎来“价格雪崩”,但背后风险远超想象。
一、房产:从“资产”到“负债”的逆转
2025年6月,杭州某郊区楼盘推出“七折促销”,均价从3万元/平方米降至2.1万元,首付比例同步下调至15%。即便如此,售楼处依然门可罗雀。购房者王先生算了一笔账:“现在买房,每月房贷1.2万元,而同地段租金只要5000元。房价还在跌,租售比倒挂,买房等于亏钱。”
数据印证了这种谨慎。国家统计局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28%,二手房挂牌量突破2000万套,部分城市房价较峰值跌幅超30%。更严峻的是,法拍房数量激增,2025年6月全国法拍房挂牌量达85万套,同比增120%,其中70%因断供被拍卖。
房产从“抗通胀神器”变为“风险资产”,根源在于预期改变。某券商分析师指出:“当房价年涨幅低于5%(房贷利率+通胀),持有房产就是负收益。现在经济增速放缓,居民收入不确定性增加,谁敢把全部身家押在房子上?”
二、汽车:价格战打穿成本线,消费者却“持币观望”
2025年8月,武汉某4S店打出“买特斯拉Model 3送5年保险”的横幅,落地价较指导价低8万元。隔壁燃油车展厅更夸张:某合资品牌SUV直降12万元,相当于“打七折”。即便如此,店内冷清,销售员抱怨:“现在客户来了就问‘还能再降吗’,没人敢下单。”
汽车价格战已持续两年。乘联会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乘用车均价同比下降9%,但销量仅增长3%。价格敏感型消费者被“等等党”心态主导,期待更低价格;改善型需求则因经济不确定性推迟购车计划。某车企高管透露:“我们每卖一辆车亏2万元,但不敢停产,怕市场份额被对手抢走。”
更危险的是,降价潮正传导至二手车市场。2025年6月,3年车龄的二手车均价同比下降18%,部分车型残值率跌破50%。车主李女士的2022款宝马3系,购入价35万元,现在二手车商报价仅18万元:“开三年亏一半,谁还敢换车?”
三、奢侈品:从“炫耀工具”到“烫手山芋”
2025年7月,上海某奢侈品店内,一款原价12万元的铂金包标价8万元,店员称“这是全球最低价”。但柜台前只有零星顾客,更多人通过代购渠道购买。某海淘平台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奢侈品海外代购量同比增长60%,国内专柜销量下降35%。
奢侈品消费逻辑彻底改变。过去,高净值人群通过购买限量款彰显身份;现在,他们更担心资产缩水。某私募基金经理透露:“我的客户去年还在买爱马仕,今年全在问‘黄金怎么买’。奢侈品不保值,不如囤硬通货。”
中产群体则因收入压力退出。某职场社区调查显示,2025年计划削减奢侈品支出的白领占比达72%,理由多为“担心失业”“储蓄防身”。二手奢侈品市场同样遇冷,某回收平台负责人表示:“以前香奈儿包回收价能到原价7折,现在5折都难出手,大家都在抛售套现。”
四、高端消费品:从“品质追求”到“消费降级”
2025年8月,某进口奶粉品牌推出“买六送一”活动,单罐价格从358元降至280元,但超市货架前,更多家长选择200元以下的国产奶粉。某母婴店老板说:“以前进口奶粉占销量70%,现在倒过来了,国产奶粉更受欢迎。”
这种转变源于“精打细算”的消费观。某咨询公司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消费者对“性价比”的关注度提升40%,对“品牌溢价”的接受度下降25%。高端化妆品、进口零食、有机食品等品类销量下滑明显,取而代之的是平价替代品。
企业被迫调整策略。某国际快消品牌推出“简装版”产品,容量不变但包装成本降低30%,售价下调20%。负责人坦言:“消费者现在只问‘多少钱’,不问‘是不是进口’。我们必须适应这种变化。”
四类商品集体降价,本质是需求萎缩与供给过剩的碰撞。2025年二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4.8%,低于市场预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4.2%,增速较2024年放缓1.2个百分点。当收入增长跟不上物价涨幅,消费者自然选择“延迟消费”或“降级消费”。
这种“低欲望”状态正形成恶性循环:企业降价→利润下滑→裁员降薪→居民收入减少→消费更谨慎→企业继续降价。央行货币政策报告警示:“需警惕通缩预期自我实现,导致经济陷入长期低迷。”
普通家庭如何应对?
- 守住现金流:减少非必要支出,建立3-6个月生活费的应急储备。
- 优化资产配置:降低房产、奢侈品等非流动资产占比,增加现金、黄金等避险资产。
- 警惕“低价陷阱”:降价商品可能隐藏质量风险(如库存积压、技术落后),购买前需评估长期价值。
- 提升抗风险能力:通过技能培训、副业增收等方式增加收入来源,避免“人还在,钱没了”的困境。
2025年的经济环境,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消费者与企业都在“熬”:消费者熬的是信心,企业熬的是现金流。当降价潮退去,谁能保留更多“子弹”,谁就能活到最后。
对普通家庭而言,现在不是“抄底”的时机,而是“保命”的关键期。捂紧钱包,稳住阵脚,比盲目消费更重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