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土在指尖流转,信仰在掌心凝结,一尊尊精美擦擦从千年传统中走来,在香巴拉时轮坛城文化博览中心获得新生。
指尖触到香格里拉七月的风,竟带着雪山的凉意。城市的燥热被海拔剪碎,散落在行车盘绕的山路间。当那座金顶白墙的建筑群出现在视野尽头,仿佛上天向尘世投来的一瞥,这便是香巴拉时轮坛城文化博览中心。
它静立于香格里拉城区,22亩的土地上矗立起11层高的藏式楼阁,耗资近6亿元,历时十年精铸而成。这里不仅是展示藏传佛教文化的圣殿,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基地,其中最为精美的便是那份“可带走的佛法”——擦擦制作技艺。
走进博览中心,肃穆之气如无形之水漫过脚踝,将外界的喧嚣隔绝。在展示区内,一排排大小不一、造型各异的擦擦静静地讲述着千年的历史。
擦擦,一词源于古印度中北部的方言,是藏语对梵语的音译,意思是“复制”。这项技艺可追溯至公元4世纪吐蕃时期,历经五次历史发展阶段演变,形成单面浮雕与双面圆雕两种核心工艺。
藏地发现的早期印度风格的擦擦多由红色陶土塑成,边缘不规整,胎泥外溢,图案以神降塔、吉祥塔和菩提塔居多,且大都印有般若经咒。此后,藏地自身也开始制作擦擦,内容、题材逐渐增多。
2021年5月24日,擦擦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标志着这项古老技艺的价值得到了国家层面的认可和保护。
在香巴拉时轮坛城,擦擦制作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修行。正如觉囊派上师丹木真所说:“做擦擦也是一种修行。”
制作擦擦前,艺人会进行简短的仪轨,念诵密语:皈依发心咒3遍,发四无量心1遍,最后是回向文1遍。咒语中强调了利众生、让诸众生永离众苦,享安乐的大愿。
制作擦擦的材质选择极为讲究。主要使用阿嘎土、香灰纸浆混合土等特殊材料,药擦类制品需掺入藏药成分。有时,制作擦擦的泥土甚至来自100多座圣山和圣湖的土和水,并在寺院法会上进行加持。
工艺流程包含选土、配料、模具压制等十余道工序,风干与火焙两种加工方式并存。模具一般为铜、铁器,也有木刻、陶器。
艺人演示着如何把一块泥土投入铜制的模具:“拿出铜制的模具,放入油。用刷子仔细地涂抹,让模具的内壁都被刷到,这样脱模的时候才会完整流畅。”
然后把泥土塞进模具里,放入装藏——一截写有经文的裹成圆柱形的纸。接着是用手柔和坚定地把泥土压实。等待一段时间,就可以小心地将泥从模具中脱离出来。一个擦擦就这样完成了。
擦擦从工艺上可分为单面模具制作的浮雕和双面模具制作的圆雕。形制大致有两类:一是塔形,其上有佛像及各种变相;二是砖形,印有佛像和经咒。
在色彩上又分为素泥、设色、泥金或二者兼具。尺寸规格也很灵活,常规制品高度在1~40厘米之间,特殊定制品可达70厘米以上。
在香巴拉时轮坛城的展示区内,可以看到各种类型的擦擦:吐蕃时期的佛塔擦擦、古格王朝的释迦牟尼佛擦擦、12世纪的米拉日巴擦擦、明代的四臂玛哈巴拉擦擦、明代文殊菩萨擦擦……每一尊都精美无比,让人惊叹于匠人的巧思与虔诚。
擦擦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品,更是一种宗教圣物,多流传民间,一般与玛尼石、经幡形影不离,常出现在佛塔、圣山洞窟、神湖边、玛尼堆和转经路上。
藏传佛教僧俗制作擦擦的目的在于积攒善业功德,并将其视作消灾祈福的圣物,多用于佛像及佛塔的装藏。有些则直接置于寺庙,修习的岩窟或“擦康”,“门塘”内,还有的堆放在山顶和路口的玛尼堆处。
除以上的供奉方式外,还流行将擦擦安放于随身佩戴的嘎乌之内,以便随时随地观想礼赞。在历史上,擦擦甚至成为西藏四品以上官员佩戴嘎乌作为官阶标识。
如今,擦擦因其造像精美,也被现代人当成艺术品收藏。2021年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后,其制品在保持宗教功能基础上,逐步发展为特色旅游工艺品。
在香巴拉时轮坛城文化博览中心,非遗擦擦制作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古老技艺,而是触手可及的文化体验。
这里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积极推动擦擦制作技艺的保护与传承。游客不仅能够观赏到各种珍贵的擦擦作品,还能亲自体验擦擦制作的过程。
感受到泥土在指尖的流动,见证一尊擦擦从无到有的诞生过程,这种体验让人更加深刻地理解藏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所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