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群里在聊关于文章阅读量的话题,看了众文友的发言,心里默默回想自己写作以来的经历,觉得文章的阅读量其实是由作者所处的平台决定的。
比如我写过一篇《中年女人的一天》,在微信公众平台的阅读1千多,在网易专栏2千多,在头条专栏9.1万,在中国作家网见不到阅读量。
辛辛苦苦写了一篇文章,作者总是希望能让更多的读者看见。况且阅读量也与名利相关。有的作者就是写出十万加的文章后爆火,栏目下方附条广告也是收入不菲。
记得当年有位文友写了几篇十万加的爆红文章后,专门成立了工作室,文章标题都要开会集思广益,在几十个里挑选。后来她的平台越来越火,粉丝越来越多。后来文风大变,由鸡汤转向枪炮,大义凛然抨击时代,后来被封号了。
不知不觉,大家发现许多公号的文章标题越来越长,越来越夺人眼球,甚至是一些严肃的传统媒体,也在走自媒体的路线,大家都不再好好说话,明明三个字的标题,偏偏要像绕口令一样让人云里雾里,我看到这样罗嗦的标题是不会打开看内容。
一些自己写的文章也没人看的作者却开始卖课,教大家怎样提高文章阅读量:
据说,标题吸引+开头抓人+内容价值+互动引导,能提高文章的阅读量。
就是说标题决定点击率,谓之痛点+数字反差:
示例:“90%的博主都白写了!改3处,阅读量翻倍”
再如教育你结合近期热门话题或争议点,提问引发好奇(如“读完率不足20%,你的文章踩雷了吗?”)
网络发文,前50字定生死,这个我是认同的。
但是无论标题怎样吸引人,重要的还得是内容。读者最聪明,上当也上一次。内容不行,关注了也会取消。
我刚开始写文章是在搜狐博客,一开始阅读仅仅是个位数或十位数,后来被编辑发现,便常常推荐到首页,于是阅读量突然激增,粉丝也爆增。第一次有了数万的阅读,很开心,还发了个朋友圈纪念:
后来,我的文章几乎篇篇得到推荐,常常被推荐到首页焦点图,阅读也越来越多。
记得当时无锡有三位搜狐名博:宜兴蒋锡培(财经),无锡二院易利华(医学),还有一个是我(文学)。
现在偶尔刷到蒋锡培的视频号,视频内容除了企业管理还有家庭生活,视频号做得很专业,真是一位与时俱进的优秀企业家;二院的易利华据说已经到监牢里去了,不知道还会不会在里面写文章。我呢,数十年写着家常小菜小院草木,碌碌无为。在短视频某音风行的今天,当初一起写文章的文友大都也退出江湖。
后来我陆续受邀请去了国内几个平台,几乎篇篇推荐,阅读量也好。
记得有次被拉进一个微信号写作群,据说这个公众号十分了得,进群能在公号上投稿发表文章,获得惊人的阅读量。
群主每天在群内发布公众号文章,要求大家转发评论点赞,据说要每天转发朋友圈,写评论的文友点赞每周还要评选谁写得多,谁写得好,有人说为公众平台的文章写评论老能出本小册子了,还没轮到在这个平台上发表一篇文章......
后来这位就被管理员踢出群了。
什么情况?我打开这个微信公众平台的文章,的确转发的人很多,评论更是溢美之词,看着就很假,阅读量呢,也没有什么惊人啊,仅仅只是几千而已。
原来这个文学平台是这样操作的,几乎让人笑掉大牙,然后我默默地退了群。
所以呢,我们做人是不能势利,要怜贫惜苦,但发表文章要势利一点,要挑最大的平台去发表,越是小平台小地方,越是恶心兮兮。
再不济,自己也开个平台,自己的地盘自己做主,也保护了自己的原创权。
我自己一方自留地,就是这个微信公众号,开了十年,粉丝不多,文章的阅读大概只有数百,最高的一篇也仅万余。
同样一篇文章,阅读量高的都在国内的大平台上。我借人家的地盘发表文章,阅读就大,成绩也好。自己来经营,始终是不温不火,阅读的都是情谊深厚的老读者,每每看到他或她的名字,总是心生温馨。
我现在已经不太关注阅读量,想写就写,写完就丢下。我的标题一向平实,内容也无非都是一些人间烟火。
初心不变,写作首先是愉悦自己,如果能愉悦别人,便是莫大的欢喜。
著名作家汪曾祺说过,写作,就是要把平平淡淡的事说得很有味道。
我也只是想将生活写得有点味道而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