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的话:这两天Susan STEM写了《比特币的币化》一文,洋洋洒洒5000字。考虑到大家读起来累,我把它精简到1000字。想看原版去我微博看。对于币圈来说,Susan STEM是一个完全的新人,所以她的视角总是有一种新鲜感。据说她很早就知道了比特币,但是她的老爸给她递了一张纸条,写了“不要炒币”四个大字,让她错过了比特币。我想对她说,不要怪她的老爸。比特币是一场范式革命,能看懂的人必然不会太多。我在币圈摸爬滚打10多年,什么坑都踩过,什么垃圾币都炒过。目前也只是懂一点点而已,主要还是被涨服的。
比特币真的“币化”了吗?这是一个值得反复追问的问题。
在人类历史上,“货币化”并不是商品价格上涨或公司上市,而是一种极其稀有的制度突变:某种事物从“有价值的东西”跃迁为“价值的尺度和载体”。这种奇迹,人类历史上不过发生过几次:金属货币、纸币、美元本位、电子化法币,而如今,人们争论的焦点是比特币。
货币化的四个条件
纵观历史,货币化的出现几乎总符合以下四个规律:
制度断层:原有信用体系覆盖不到的空白。
稀缺锚定:供给受控且可验证。黄金靠地质稀缺,比特币靠代码算法。
可流通性:能够在广泛网络中自由转移。
自我强化:一旦被使用,便会逐步强化其货币地位。
换句话说,货币化不是“大家觉得它有用”,而是因为它被推入了制度真空中。
比特币的诞生正是一次罕见的巧合:2008年金融危机、全球化资金流动、网络支付普及,以及监管真空。这些条件在那个历史瞬间重叠,才有了比特币从极客收藏品到“数字黄金”的轨迹。
比特币币化到哪一步了?
狭义层面:作为日常货币,比特币远未全面实现。支付效率低,几乎无人直接用 BTC 计价。真正成立的功能是“价值储藏”,被广泛视作数字黄金。
金融层面:比特币已深度嵌入主流金融市场。2024–2025 年 ETF 获批,大量资金涌入,它被当作风险资产或对冲工具,这是“结构性币化”。
终极层面:比特币尚未成为全球信用锚。除萨尔瓦多等少数国家外,大多数国家仍将其定位为资产,而非货币,距离真正的全球共识还有很远。
比特币的命运很大程度取决于国家的制度态度。
美国:维护美元霸权。一方面允许 ETF,把比特币金融化;另一方面压制其去中心化支付功能,确保它不会取代美元。
越南、印度等资本管制国:担心资本外逃,禁止交易与挖矿,却积极推动央行数字货币,把比特币的启示转化为“中心化应用”。
拉美、非洲弱势国家:因通胀和货币信用不足,更愿意借用比特币外部信用,但多停留在象征性或局部应用。
大国竞争格局:中俄推动去美元化,但不会选择比特币作为替代,更倾向推动可控的本国货币。
于是,比特币成了各国都不想让它赢,却又可能暗中利用的筹码。
三角博弈:人民、政府与技术
比特币的币化史,本质是一场三方拉扯:
人民:追求避险与自由,推动比特币从极客收藏品变为储值工具,但受制于技术门槛与风险。
政府:追求主权与控制,或封杀、或限制、或利用,比特币能否进入制度层由其掌控。
技术:冷峻中立,保证去中心化与开放性。它为人民和政府都提供了舞台,却无法被抹去。
不同国家的三角关系呈现不同态势:
在美国,比特币被金融化;
在越南,比特币被封杀,但技术被收编;
在弱势国家,人民常借比特币绕过政府,而政府偶尔借它对抗美元。
比特币的币化尚未完成。它既不是彻底的“货币”,也不只是单纯的投机品,而是在全球制度博弈中不断被利用、被限制、被金融化。
最终,它会停留在“数字黄金”的角色,还是突破成为真正的全球信用锚?取决于人民的需求、政府的算计与技术的演化。
唯一确定的是:技术不会后退,人民不会放弃,政府不会松手。比特币的币化,仍是一场未完成的历史实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