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知大道,必先为史”——读史最忌非黑即白,成败背后藏着更复杂的逻辑。赢的人,自会让后世为其编织“道义与必然”的外衣。
所谓道德合理、历史必然,终究是硬实力托举的话语权。
隋末的窦建德,是乱世中难得的“清醒派”雄主。他占据河北大部后,据《新唐书》记载“劝课农桑,修学宫,薄赋敛”。
境内“商旅野宿无盗,民皆安业”,既扩地盘又重根基,策略堪称教科书级。可命运偏让他撞上“军事天选之子”李世民。
武德四年(621年)虎牢关之战,李世民率3500玄甲军。以“围城打援”之计,三日破窦建德十万大军,后者被俘后旋即被杀。
这难道意味着窦建德的策略错了?答案是否定的。隋末群雄里,李密只懂穷兵黩武,粮草耗尽便迅速崩盘;王世充暴虐成性,民心尽失。
窦建德“稳扎稳打+民生为本”的路子,本是乱世争雄的最优解。问题的核心,在于“李世民”的稀缺性——历史从没有第二个这样的军事奇才。
对多数隋末势力而言,只要能做到窦建德的程度。比如稳固地盘、善待百姓、发展经济,问鼎天下的概率会大幅提升。
这种逻辑,在商业世界里同样屡见不鲜。
早年功能机品牌金立,凭借“渠道下沉+长续航”策略,年销曾超4000万台。可遇上智能手机时代的小米,“正确策略”瞬间失效,只因对手突破了行业维度。
再看杀毒软件行业,瑞星曾以“免费试用+付费服务”模式,占据国内70%市场。但360推出“永久免费”后,瑞星的“正确打法”失灵,根源是对手重构了规则。
千万别把“少数天花板案例”当成普遍规律。对大多数人或组织来说,先做好窦建德式的“正确积累”,才是破局的关键。
毕竟,不是人人都会遇上“李世民”,但没实力,连被对手正视的资格都没有。所谓“入关之后有大儒辩经”,本质是“赢了才有资格定义规则”。
与其纠结“会不会遇上强者”,不如先扎稳自己的根基。等实力足够,自然有人为你的成功,注解出“必然与合理”。
(周愚,评论人、商评人、财经评论员、策划人、投资人,某宝前十品类操盘手、多家媒体及机构邀约评论人,发表商业评论千万字,已委托快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