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各方势力割据一方。
在这动荡的时局中,原本雄踞幽州的将领罗艺选择了早早归附李唐王朝,成为唐朝开国过程中一位颇具分量的将领。
然而,当天下逐渐安定,李世民即位之后,本已位高权重的罗艺却出乎意料地举兵反叛,最终兵败身死。
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因果?
事实上,深入分析当时的历史环境与罗艺的个人处境,我们会发现,即便罗艺自己没有造反的意图,恐怕也会有人推着他走上这条不归路。
因为,因为在李世民即位后的政治格局中,罗艺已经成为必须被清除的目标。
相较于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罗艺,民间更熟悉的是他在演义小说中的儿子,虚拟英雄罗成。但值得庆幸的是,罗艺本人一生的经历已足够曲折精彩,无需虚构增色。
傲将难驭:从不甘居人下开始
罗艺出身将门,其父为隋朝四品武官。他自幼习武,尤其擅长马槊,年少时便屡立军功。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仅武艺高强,还精通兵法,善于指挥作战。
而他的性格,也正如他所使用的兵器那般尖锐凌厉。史载他“自负战功,地位显赫却从不低头”,是个一点委屈都受不了的倔强人物。
这种性格既成就了他,也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结局。
隋朝大业年间,罗艺被派往幽州驻守,成为名将李景的部下。
李景年资颇高,与罗艺父亲辈分相当,自北周以来就战功赫赫,在军中威望极高。据说他去世时,连契丹、靺鞨等周边部族都为之叹息,可见其影响力之大。
然而,即便是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将,也难以让罗艺信服。两人关系长期紧张,罗艺甚至曾暗中向隋炀帝进谗,指控李景招募壮士、意图谋反。
这一方面显示出罗艺不甘人下的性格特点,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隋朝末年军中将领之间的明争暗斗已经相当激烈。
所幸隋炀帝并未轻信,反而对李景表示信任:“就算有人说你窥视天阙、意图占据京城,我也绝不会怀疑你。”
天下大乱后,罗艺留守幽州为将,但实际权力掌握在几位文官留守手中。当时起义军与流寇四起,这些官员却不敢出兵抵抗,唯有罗艺果断迎战,屡次击退来犯之敌,声望日益高涨,引来同僚的嫉妒。
连李景这样的名将都无法让罗艺屈服,何况这些庸碌文官?罗艺趁机煽动百姓:“我们在前线拼死抗敌,却衣食不周;而那些奉旨行事的官员,竟将财富尽数据为己有!你们能忍受吗?”
随后,他借回师之机,一举诛杀这些官员,占领幽、营二州,成为割据一方的势力。
此后,宇文化及、窦建德等人都曾试图拉拢罗艺,但心高气傲的他都不愿屈居人下,甚至斩杀了宇文化及派来的使者。
由此可见,罗艺绝非甘居人下的寻常将领,他有很强的自主意识和权力欲望。
但令人不解的是,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之时,这位从不低头的人物,却早早归顺了李唐政权。
这又是出于何种考量?
归唐初衷:远交近攻的策略
割据幽州之后,罗艺多次与窦建德交锋,双方互有胜负。但彼此的发展空间却大不相同。
幽州以南是窦建德的势力范围,以北则是突厥人的地盘。罗艺无法击垮窦建德,就难以扩展疆域;而窦建德即便一时无法战胜罗艺,仍可向南发展。
公元619年,李密领导的瓦岗军被王世充击溃,中原局势大变。窦建德趁势南下,连续攻占洺州、黎阳等地,俘虏李神通、徐世勣等唐将,声威大震。当时连割据兖州的徐圆朗等人都依附了窦建德。
稳住南方后,窦建德再次挥师北上,意图吞并罗艺。
此时罗艺虽能勉强守住幽州,但实力已远逊于窦建德。于是,他选择归顺唐朝,以唐廷的名义,继续实际控制幽州一带。
当然,窦建德也释放了李神通等人,与唐朝暂时修好。乱世中的英雄们都懂得避免多面树敌,深谙“远交近攻”之道。
罗艺归唐,最初不过是出于战略考量,并非真心臣服。然而他很快失去了继续实施这一策略的空间。
虎牢关一役,李世民同时击溃王世充与窦建德两大势力,一战定鼎中原,天下大势已定。罗艺虽桀骜,却并非愚蠢之人,他不得不重新谋划自己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