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上午
国际灌排委员会第76届执行理事会
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
2025年(第十二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公布
云南元阳哈尼梯田
江苏赤山湖灌溉工程
四川湔江堰
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
4个工程申报成功
至此
中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已达42项
1.元阳哈尼梯田
元阳哈尼梯田位于云南省红河南岸哀牢山区,灌溉梯田面积5.61万亩,始建时间至晚在唐朝,已有至少1300多年的历史。
哈尼梯田塑造了以水为核心的“四素同构”(森林—村寨—梯田—水系)三生(生活、生产与生态)立体格局,是世界农耕文明史上的伟大奇迹。哈尼梯田还巧妙地构建了与等高线相吻合的层层梯田及纵横交错的灌排沟渠系统,凝聚了上蓄下排、环坡引流、木刻分水、等高耕作等宝贵经验与科学智慧。在哈尼民族文化及宗教信仰的滋养下,催生了独具哈尼特色的灌溉管理制度。
2.赤山湖灌溉工程
赤山湖灌溉工程位于江苏省句容市,始建于三国吴赤乌二年(239年),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是秦淮河上游重要的灌溉与防洪调蓄工程,目前灌溉7.7万亩农田。
赤山湖灌溉工程是丘圩并存地区蓄水灌溉的杰出代表。在平原圩区筑塘成湖,滞蓄洪水,通过百堽堰和赤山湖双重蓄水,斗门水闸双向水流控制。在丘陵岗区则通过筑坝壅水,创造了人工阶梯运河技术。宋代以前,这里设立了磐石水则监测水位变化,成为江苏最早的水文观测设施。以水则为基础的“赤山湖湖条”还建立了湖长、堰长相结合的管理体系。
3.湔江堰
湔江堰灌溉工程位于四川省彭州市,始建于西汉景帝末年(约公元前141年),至今仍在发挥灌溉等水利效益,灌区灌溉面积约16.2万亩。
湔江堰灌溉工程是龙门山系众多小冲积平原平梁分水的杰出代表性工程,满足灌排需求,形成分水灌溉、泄洪排沙,相互依存、共为体系的工程格局。该工程具有地表水(湔江)和地下水(下游泉塘)双水源互济的灌溉工程体系。当地人民还修建了两百余个“自流泉堰”,在干旱时期保障灌溉,展现出古代水资源多源利用的高超智慧。
4.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
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分布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永定河畔,由公益沟、三家店、丁家滩、城龙和付家台5条古灌渠以及周边的古泉与古井共同组成,其中年代最久远的公益沟始建于辽寿昌五年(1099年)。目前,古渠灌溉农田约2000亩,为果园及生态补水约2万亩。
永定河古渠利用河流弯道地形,巧妙避开洪峰威胁,采用逆坡设计,泥沙沉淀,清水入田;淤灌改土,改良河滩砂石地,巧妙化水患为水利。三家店灌渠受益村落自发成立北京最早的农民水利协会——民生水利会,村民自治,共担责任,维护水利设施,协调用水纠纷。
如今,
中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已达42项。
其中,
山西有一处入选,
即2023年入选的山西霍泉灌溉工程。
千载清泉润洪洞:
霍泉灌溉工程的治水智慧
在山西省洪洞县境内,坐落着一座历经千年沧桑却依然生机勃勃的水利工程杰作——霍泉灌溉工程。这座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的古老工程,穿越了十四个世纪的历史长河,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滋养着6700余公顷的沃野良田,堪称中国水利文明延续不断的生动见证。
工程水源来自霍山南麓与平原交界处的岩溶大泉——霍泉。这处泉水不仅出流量稳定(多年平均达3.67m³/s),更以其优良水质著称。早在公元6世纪,地理学家郦道元就在《水经注》中留下了关于霍泉的详实记载:“霍水出霍太山,发源成潭,涨七十步而不测其深,西南迳赵城南,西流注入汾水。”
▲霍泉泉眼
唐贞观年间的历史文献首次记载了引霍泉灌溉工程——北干渠和南干渠。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的《重修明应王庙碑》描述了霍泉诸渠的盛景——“(霍)泉出于霍太山西南之麓,惊涛汹涌,莫测其渊。源之初分,名曰北渠、南渠。下而拾遗,又曰清水、小霍。赵城、洪洞二境之间,四渠均布,西溥[薄]汾堧,方且百里,乔木村墟,田连阡陌,林野秀,禾稻丰,皆此泉之利也。”
▲霍泉灌溉工程渠首布局
▲历史上的南干渠(在用)
历史上,霍泉灌溉工程惠及赵城和洪洞两个县域(均属今洪洞县)。其中,北干渠灌溉赵城,南干渠灌溉洪洞。自唐代以来,两县就因争水纠纷不断。在历代政府干预下,通过分水石、木制分水格、闸门及阻水堰等工具将泉水按7:3的比例分配到北干渠和南干渠。但由于分水设施不够坚固,用水户可以轻易通过挖深渠道、移动分水石等手段获得更多引水量,纠纷仍有发生。1725年,当地政府铸造了一个10洞的铁栅置于水平渠底,再辅以分水石堤进行分水,基本杜绝了人为改变分水比例的行为。这一分水设施一直沿用至今,分水条文也刻碑立于旁侧。
▲渠首分水亭与分水铁栅
除了带来巨大的灌溉效益,出露点海拔较高的霍泉还孕育了丰富的水能利用体系。早在公元11世纪,就有利用霍泉水渠自然落差建造水磨的记载。1950年左右,霍泉渠道上还有水磨坊246座,目前仍保留了许多水磨坊和水电站的遗址。
霍泉灌溉工程在长期的开发利用实践中,建立了以地亩为基础、以水户为单元、各渠相对独立的水利自治管理制度,以及以用水公平为核心的较为稳定的渠册和夫簿制度,被称为“金科玉律”,并创造性提出了基层管理中相对公平的原始水权制度,被誉为“霍例”,沿袭使用一千余年,在古代灌溉工程管理中独树一帜,不仅是研究中国古代水利管理乃至地方治理的煌煌瑰宝,而且对周边区域产生了广泛影响,至今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唐代以来,当地群众一直将霍泉视为生命水源,三七分水灌溉的故事广为流传。在千余年的发展演变中,逐渐形成了集观泉、蓄泉、引泉、用泉、保泉为一体的开发利用体系,滋养了以赵城金藏、广胜寺建筑及壁画、洪洞大槐树根祖文化为代表的特色地方文化,成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岩溶泉水开发利用的典范工程,也是人类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动样本。
▲渠首水神庙(明应王庙)内精美的祈雨主题壁画
(绘于公元1324年)
前38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全名单
文|综合自中国水利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图|中国水利报 人民日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
辑|山西晚报·山河+编辑 南丽江
审核|吕国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