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以“质筑基石 智慧赋能 共创无废”为主题的上海市交通建设行业“质量月”首场观摩活动在外环西段交通功能提升工程预制构件生产基地举行,现场展示了本市交通建设工程在智能建造、绿色低碳和数字化管理方面的最新实践成果。详见下文↓
外环西段交通功能提升工程:一次城市交通的全面升级
外环线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外围,全长约99公里,途经闵行、长宁、嘉定、普陀、宝山、浦东、徐汇7个行政区,串联12条射线高速公路和10条射线快速路,是服务城市内外交通转换的重要通道,承担着货运与客运双重功能。
外环西段交通功能提升工程将显著提升区域交通能力。主线将北起桃浦路、南至黎安路,全长约15.3公里,采用城市快速路标准,新建双向8车道高架,实现全线连续通行,提升过境交通效率。辅道系统从桃浦路延伸至莘朱路,全长约18.1公里,按城市主干路标准改建,整合现状地面道路及桥梁,形成双向四至六车道的连续通道,强化沿线区域集散功能。
同时,工程将对G2、北翟路、G50等立交进行改造,优化匝道布局,并推进桃浦路、金沙江路等5条横向道路与辅道的平交衔接,提升路网连通性。
该工程将有效缓解外环交通拥堵,增强路网韧性,服务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支撑上海西部地区转型发展与城市功能融合。
智慧建造:工地里的“科技范儿”
活动现场的高科技“神器”↑
作为智慧工地建设的标杆项目,外环西段交通功能提升工程集中呈现了多项行业领先的技术创新:
高清AI摄像头不仅能自动识别是否佩戴安全帽,还能辅助监控关键工序的规范操作;上海首创钢筋绑扎机器人灵活作业,效率比人工提升30%以上;“一键式”压浆系统实现全过程智能控制,确保桥梁结构更耐久;甚至还有“机器狗”在工地来回巡查,把现场情况实时传回指挥中心。
这些“黑科技”的应用,不仅让施工更高效,也让质量管控更精准、更可追溯。
变废为宝:让废料变资源
除了“聪明”,这个工地也很“绿色”。施工中产生的废弃泥浆,过去是头疼的垃圾,现在通过“固化土”技术,变成了可以铺路的再生材料;临时道路用的混凝土板是预制的,能反复使用,减少浪费;现场还有智能监测设备,一旦扬尘超标,喷淋系统就自动开启。这些做法真正做到了“变废为宝”,为上海建设“无废城市”提供了交通工程的样板。
从工地到工厂:质量管控的源头探索
如果说施工现场是工程的“前线”,那么本次活动的会场——位于闵行区江川路的隧道股份上海路桥预制构件公司就是这场高质量建设的“后方保障”。作为外环西段交通功能提升工程的重要支撑,这里承担着约1800片小箱梁等预制构件的生产任务。
在这个“看不见的战场”,每一块构件都经历着严格的“诞生流程”:钢筋绑扎整齐划一,模板安装严丝合缝,混凝土浇筑精准控制,养护过程全程记录。通过数智化管理平台,每一块构件都有自己的“电子档案”,从原材料到出厂运输,全过程可查可溯。
在生产线上,智能设备同样大显身手:机器人自动绑扎钢筋,减少人为误差;智能系统监控混凝土状态,确保质量稳定。正是这种工厂化、标准化、智能化的生产方式,为现场高效、高质量施工提供了坚实保障。
从外环线的施工现场,到预制构件的生产车间,这场观摩活动展现了一条清晰的质量管理链条:重大工程的品质,不仅靠现场的精细施工,更源于前期的周密策划、过程中的科技赋能,以及对每一块“小零件”的严格把控。它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高质量的城市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宏大叙事,而是由一个个细节、一道道工序、一块块构件累积而成的系统工程。
接下来,“质量月”活动还将走进小洋北作业区、嘉松公路越江新建工程、轨道交通21号线六陈路车辆段基地等重点项目,持续发挥典型引领作用,激发全行业质量创新活力,为上海建设更高质量、更具韧性、更加智慧的交通基础设施体系注入强劲动能。
编辑:严莹莹、张灵芝
精彩看点
上海市交通委宣传展示中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