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41个教师节之际,上海中医药大学“岐黄论道·杏林有约”主题活动迎来三位“青年岐黄学者”杰出校友。他们带着成就与感恩之心重返母校,与昔日恩师同台而坐,共叙成长,畅谈创新。
上海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曹锡康为三位校友颁发“阳光导师”聘书
“24岁第一次协助导师申报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连败三次;29岁第一次申报自己的国自然基金,又败。”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李福伦的开场白带着幽默,却道出了科研路上的不易。正是这份“屡战屡败”的经历,让他学会了“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坚韧,也更懂得恩师李斌教授言传身教的珍贵。同样,“屡败屡申”国自然的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刘慧荣,与导师吴焕淦教授一起,用20余年的时间,将艾灸从“说不清”的临床经验,一步步抽丝剥茧,深化到分子机制的“说得清”,这份“肯付出、贵有恒”的韧劲,正是对师承精神最好的诠释。上海市中医医院肾内科主任龚学忠,则回忆起导师郑平东教授手写处方的背影,那笔笔墨墨,成为了他最深刻的“开学第一课”。从二医大图书馆手工抄写原始文献的严谨,到日常接诊中对老教授处方的细致研读,他们都从前辈那里汲取了最扎实的根基,并将之视为事业发展的原点。
李福伦团队将夏氏外科“一趟头”绝活与现代分子机制巧妙对接,成功研发并转化了“清肤止痒方”“六味润肤油摩方”两项院内制剂,让古老的中医外治法在特应性皮炎领域发出了响亮的“中国声音”。他特别感谢了岳阳医院妇科主任张婷婷教授的跨学科指导,这份“她视角”的启发,正是创新的火花。刘慧荣则带领团队,不仅用现代科学的语言解析了艾灸的奥秘,更怀揣着“让针灸在世界舞台站得稳、立得住”的大梦想,将中国的传统疗法推向国际。而龚学忠,在师承的“严谨”之上,首创了“解毒化瘀法”治疗急性肾损伤,并牵头制定行业指南,将前辈经验与自己的临床实践相结合,让中医在肾病治疗领域有了更明确的“路线图”。
论坛现场
他们的成就并非孤军奋战。李福伦坦言,“平台放大个人能力系数,母校给了我第一束光”,并感谢了张婷婷教授的启发。刘慧荣则是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才完成了艾灸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龚学忠与高建东、杨爱东两位同门师兄的“同门互助群”每天刷屏的不是养生帖,而是疑难病例和最新文献,他们笑称“把个人梦想写进团队事业,才能与平台互相成就”。这份深厚的同门情谊和团队协作精神,为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创新搭建了坚实的桥梁。
这场充满温情的“岐黄论道·杏林有约”,是上海中医药大学庆祝教师节系列活动的精彩一环。据悉,学校自2018年起便倾力打造“杏林有约”教师沙龙系列活动,并于2024年全面升级为“岐黄论道”,旨在充分发挥名师名家名医的传帮带作用,以教育和关爱青年教师成长为重点。通过聘请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医大师、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上海市教育功臣等知名教授学者和杰出校友为“阳光导师”,学校积极搭建新老教师面对面交流的优质平台,助力青年教师解决思想困惑、引领师生成长。六年来,这项活动已成功举办55期,影响力从校内逐步辐射至全市,并荣获“上海市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品牌”等多项荣誉。
原标题:《掌握“传”与“创”或许能解开科教研密码,中医大“岐黄论道”助力师生成长》
栏目编辑:郜阳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易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