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也是一位书法家,他的书法与绘画、篆刻一样,以强烈的个性独领风骚。按他自己所说,书法成就排在印章、诗词之后。齐白石有印为“我书意造本无法”,实则无法之法,乃白石法。他在书法方面刻苦借鉴古人,又不为古人所囿,经过长时期的耕耘,终于晚年获得丰收,形成别具一格的“白石体”。齐白石书体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为我们鉴定齐白石作品的年代,以至真伪提供了可靠的依据。齐白石书法演变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单一仿期、多体模仿期、化古为已期。
四十多岁前为单一模仿期,之所以称之为单一,是因为他在不同时期只模仿一种书体。齐白石曾说过,他在写何子贞体之前的书体为馆阁体。北宋沿唐制,设昭文馆、史馆、集贤院三馆,另增设秘阁、龙图阁、天章阁等,分掌图书经籍和编修国史等事务,通称“馆阁”。明代将其职掌移归翰林院,故翰林院亦称“馆阁”。清代沿之。馆阁中人常须应制作文章,其文体、书体皆力求典重工致,世称“馆阁体”,其特点可概括为“黑、大、圆、亮”,字体虽端正而无力。齐白石有未说清的地方。如果说齐白石在二十四岁拜萧芗陔之前写馆阁体,那拜萧为师又写何体呢?这有两种可能:一是他继续写馆阁体,二是书体受萧的影响。因无实物例证,只好推测。
齐白石自二十六岁拜胡沁园为师住进胡家后,他的书体由馆阁体改为何子贞书体。有一件事也许是巧合,就是齐白石在二十六岁这一年改写何子贞书体的时候,他的长子也在这一年出生了。齐白石为其起名齐良元,号子贞。给孩子起号叫“子贞”和改写何子贞书体也许有内在联系。清代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湖南道州(今道县)人。书法学习颜真卿,上周、秦、两汉篆隶,下至六朝南北碑,皆心摹手追,卓然自成一家。目前能见到齐白石写何体的书法,多见于绘画作品的题款,如三十一岁作的《八哥水仙》(图三,5-1①)、三十四岁作的《小桥思诗》(图5-1②)、三十七岁作的《黛玉葬花》等。
据齐白石自己讲,他于四十岁时在北京遇到李筠庵,并跟李学写魏碑,具体临写过《龙颜碑》、《郑文公碑》。《爨龙颜碑》刻于南朝宋,书法险劲简古,雄浑庄严,颇多隶意。《郑文公碑》刻于北魏,书法有篆书之势,分隶之雅,草书之情。自从学写二后,他在写信或绘画题款中均写魏碑体(图四,3-1③)。齐白石曾在《秋虫图》中题道:“余尝游京华,相遇李筠庵,伊为匋斋聘之专购字画,而来者京华欲售字画者多旧家。庵每得真迹必自先煮姑面,邀余同为拜尝也,惜余是时为人画师无暇。临为册本以供闲闲,画省却了多少追思耳。萍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