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西村地处盘关镇西南,是一个掩映在群山之中的典型山区村落。过去,垃圾治理依靠传统方式,村民环保意识比较薄弱,农村生活垃圾得不到及时转运,导致村容村貌受到一定影响。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是改善人居环境、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性工作。近年来,贵州省 盘州市盘关镇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市级统筹,部门督导,乡镇主责,村居自治”为原则,创新推出“红黑榜”积分评比机制,走出了一条基层治理与群众广泛参与相结合的新路径。如今走进村庄,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村道、宽敞明亮的庭院、规范有序的垃圾分类点。
在盘关镇党委、政府的统筹指导下,贾西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召开农村生活垃圾收运试点启动大会,将生活垃圾治理纳入党建重点工作清单,明确“党建引领+网格治理+村民自治”的工作思路。村“两委”干部、党员率先垂范,带头清理垃圾、分类投放,并通过开展“党建+农村治理”“小手拉大手”、垃圾分类“微课堂”等一系列活动,逐步引导群众从“站着看”转变为“动手干”。
真正让治理工作实现常态化、制度化的是贾西村精心设计的“红黑榜”激励机制。该村以联户为单位,将全村划分为11个网格、22个联户组,每季度开展一次全面考核。考核内容细致多元,涵盖环境治理、移风易俗、文化教育、遵纪守法、邻里和谐等五大类,并设置若干奖励加分项。
考核小组由村干部、党员代表和村民代表共同组成,采取上门入户、实地检查的方式,对照50项细分标准逐一打分。每户基础分为100分,奖励分10分,总分高于90分的家庭荣登“红榜”,低于70分的则被列入“黑榜”,考核结果通过村务公开栏、微信群等渠道公示,接受全体村民监督。
环境治理是评分中的“重头戏”,占50分。内容具体到“房前屋后地面整洁”“无卫生死角”“垃圾准确分类”“生活污水不乱泼”“畜禽养殖污水不直排”等十项要求,违反任一细则即扣5分。移风易俗方面,重点看是否大操大办、文明祭祀,杜绝高额彩礼和各类违规酒席。
奖惩分明是“红黑榜”制度得以落地的重要保障。荣获“红榜”的家庭可获得100元至240元不等的购物券奖励。而“黑榜”家庭则面临通报批评、扣除产业分红等不同程度惩戒,严重者还需参与义务劳动。
联户长作为网格治理的“神经末梢”,在这一体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他们由联户内村民推选产生,负责政策宣传、卫生监督、矛盾调解等具体事务。履职到位者,每季度可获得20分的额外奖励,进一步激发了工作主动性。
镇级层面的统筹支持也为贾西村的探索提供了坚实后盾。据盘关镇党委副书记相伟介绍;盘关镇按照《盘州市农村生活垃圾收运试点工作方案》要求,出台了《盘关镇农村生活垃圾收运试点工作方案》指导政策、协调各方资源,还定期组织各村交流学习,鼓励像贾西村这样的创新实践。垃圾分类看似小事,实则是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培养文明乡风的重要抓手。贾西村的‘红黑榜’制度实现了法治、德治、自治的融合,有效调动了群众积极性,其经验正在全镇逐步推广。
随着“红黑榜”制度的持续运行,贾西村的村容村貌和乡风文明实现了双提升。垃圾乱扔乱烧的少了,自觉分类投放的多了;大操大办的少了,文明节俭的多了;邻里纠纷少了,互帮互助的多了。小小榜单,不仅“评”出了整洁环境,更“比”出了文明新风,“激活”了村民共同参与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从“少数人管”到“人人管”,从“被动整治”到“主动维护”,盘关镇以党建为引领、以“红黑榜”为杠杆,撬动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大变革。这条路子,不仅改善了人居环境,更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培育了文明乡风,为新时代乡村振兴写下了生动注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