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41个教师节“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 的主题,在海亮教育有了最生动的诠释 —— 一批优秀海亮毕业生怀揣热忱重返校园,接过了曾经照亮自己的 “教育火种”。他们曾是课堂上聆听教诲的学子,如今成为守护成长的引路人;曾在师长羽翼下汲取力量,如今用双手为更多孩子撑起梦想。这份 “毕业生反哺教育” 的赤诚,让师者精神在代代接力中愈发滚烫。为此,海亮教育特别推出《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教师节系列推文,让这个节日不止于致敬过往师恩,更以传承之名,点亮教育未来的无限星光。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聆听海亮实验中学蒋园老师的 “母校情缘”。
![]()
提及海亮,于我而言,它不仅是承载青春记忆的校园,更是孕育教育理想的土壤。从坐在课桌前认真听讲的学生,到站在讲台上传递知识的教师,身份的转变让我对 “教育” 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与海亮的故事有了新的篇章。
那些埋下教育种子的温暖瞬间
回到海亮校园,记忆总会不自觉地回到高中备考的日子。每次大考前,班主任胡老师总会把我们分成小组,大家围坐在教室角落,捧着同一本复习资料 “查漏补缺”。有人埋头推导物理公式,有人对着化学方程式轻声提问,还有人把易错的语文病句整理成清单,逐字逐句念给大家听。遇到有争议的题目,几个同学会凑在一起小声争论,直到胡老师走来给出准确答案,我们才恍然大悟地拍着脑袋说 “原来如此”。那种为了同一个目标并肩作战的热闹,是高中时光里最温暖的底色。如今漫步海亮校园,依旧能在教室、走廊看到老师们陪伴学生答疑的身影,前辈们的优良作风从未褪色。
![]()
高中时老师们的教学方式,悄悄在我心里埋下了成为教师的种子。他们从不用 “单向灌输” 的模式,而是通过 “问题链引导”“小组合作任务”“即时检测” 让课堂充满互动。
![]()
记得讲解数学公式时,老师不会直接给出结论,而是结合购物折扣、路程计算等生活案例,引导我们自主推导;课堂上还会通过练习、提问即时反馈,发现大家混淆公式适用条件这类共性问题,就立刻暂停,用 “同伴互助 + 教师点拨” 的方式帮我们纠偏。这种 “以学定教” 的动态调整,不仅让我们高效吸收知识,更培养了良好的思维习惯,也让我暗暗期待:未来,我也要成为这样的老师。
![]()
海亮给我的独特教育体验,早已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成长。那时的老师们始终保持 “终身学习” 的态度,为了讲好 “传统文化”,语文老师会利用假期去西安、南京实地考察,带回一手的文物照片和历史故事;为了关注内向的学生,会在作业本上写下长长的评语,还会利用午休和学生聊喜欢的书籍。学校也经常组织教师参加培训、跨学科交流,甚至鼓励老师 “向学生学习”,比如让擅长美术的学生教老师做备课道具。这些画面刻在我心里,成为后来我投身教育行业的 “行为准则”。
在挑战与共鸣中成长
从海亮学生变成海亮教师,身份转换之初,最大的挑战是角色认知的转变。过去习惯了跟着老师的节奏学习,如今要站在讲台主导课堂,还要兼顾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一度让我感到手足无措。为了克服这种不适,我常常去听经验丰富的老师讲课,记录他们引导学生、处理课堂问题的方法;课后还会对着镜子练习授课,反复打磨教案,慢慢找到了教师的 “代入感”。
![]()
第一次站上讲台时,我的手心全是汗,看着台下和曾经的我年龄相仿的学生,脑海里突然闪过自己在海亮课堂上的样子 —— 那时的我也会因为老师的提问紧张,也会为解开一道难题开心。这种共鸣让我瞬间平静下来,开始认真讲解第一课。课后有学生主动来找我问问题,眼神里的求知欲,和当年的我一模一样。
![]()
在日常教学中,高中老师们的方法始终是我的借鉴。同时,依托海亮智慧校园平台,我也在尝试生物教学创新。比如通过作业系统、课堂互动数据,自动统计学生的知识薄弱点,像“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错误率 80%、“遗传规律的概率计算”错误率 65%,不再仅靠经验判断;还会标注学生的“兴趣倾向”,把生物知识和兴趣结合设计案例,讲“细胞呼吸”时,用“运动员高强度运动后的能量供应与乳酸堆积”替代传统例题,既能精准教学,又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课堂更高效。
![]()
因为经历过学生时代,我更能理解现在学生的需求和困惑。有学生因为成绩差而自卑,我会想起当年自己也曾为遗传题目而焦虑,于是每天课后留十分钟帮他梳理知识点,告诉他 “我当年也花了很久才弄懂,慢慢来”;有学生因为和同学闹矛盾情绪低落,我会像当年老师开导我那样,耐心倾听他的委屈,帮他分析问题。这份 “同理心” 让我和学生的距离更近,也让我的教学更有温度。
因材施教让每个生命出彩
海亮教育倡导 “因材施教,让每个生命出彩”,这也是我在教学中始终践行的理念。作为曾经的海亮学子,如今的海亮教师,海亮的求学经历彻底塑造了我的教育观。我始终坚信,教育不是 “短期的功利行为”,而是 “用生命影响生命的长期事业”;不是 “标准化的生产”,而是 “对每个独特灵魂的唤醒与滋养”。所以我会定期阅读教育理论书籍、参加行业研讨会,向年轻教师请教 “如何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讲课”;也会记住学生的生日,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当学生遇到家庭或心理困扰时,主动倾听、提供帮助。因为我知道,教师的 “言传身教” 远胜于 “说教”,我对知识的热爱会感染学生,我对他们的尊重与关怀,会成为他们面对世界的 “底气”。
![]()
在我看来,一名优秀的教师既要懂教学、会创新,更要爱学生、肯成长。而这些素养,早在海亮求学时就已开始积累。那时老师们对教学的专注、对学生的用心,还有学校营造的终身学习氛围,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让我在成为教师后,能始终保持初心,不断进步。
![]()
如果能给当年的自己或现在的海亮学生提建议,我想说:“珍惜在海亮的时光,认真听每一堂课,用心和老师、同学交流。这里的每一位老师都在用真心对待学生,这里的每一段经历都会成为你未来的财富。无论未来选择什么方向,都要保持热爱与坚持,像曾经教导我们的老师那样,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以 “根脉” 之联结,共赴新征程
作为海亮教育的 “过来人”,我见证了海亮教育的发展与成长。如今的海亮,不仅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智慧校园平台,更始终坚守 “因材施教让每个生命出彩” 的初心。我认为,在培养优秀教育人才方面,海亮可以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校校交流,为教师提供更多学习和实践的机会;也可以搭建更多教师成长平台,鼓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教学创新,让更多优秀的教育人才在这里发光发热。
![]()
如果用一个关键词形容我与海亮的关系,我会选择 “根脉”。“根脉” 二字,包含了母校对我的滋养,也承载了我对母校的归属感与反哺意。就像树木会通过落叶反哺土壤,我也希望能延续老师们的教导,踏踏实实上好每一节课,培养好每一个孩子,把母校的爱与教育传递下去,同时不断成长,让母校以我为荣。这份跨越时间的联结,会始终是我内心深处的支撑与牵挂,也会陪伴我在教育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