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一则新闻刷新了每一个中国人的认知,即“中国宣布正式启动小行星撞击防御计划”。
1000万公里遥远距离撞击50米小行星,这样的说法在我们的认知的里是相当夸张的描述,毕竟“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说法距离我们也不太遥远。
那么,这样的研究具有什么样的意义?能否说明我国已经具备了提前登月的技术?
小行星撞击防御计划正式启动
当听到小行星撞击防御计划的时候,笔者的第一反应是为什么会起这么一个名字?中国又为什么提出这样一个计划?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伟仁院士表示,该计划的目标是解除目标小行星在未来100年内撞击地球的风险。也就是说,该计划的终极目标是保护人类,乍一听像是科幻片里才有的剧情。
但据说九三阅兵的新式武器亮相以后,郭帆导演准备对《流浪地球3》的剧本进行修改,原因竟然是科幻片里的想象已经跟不上中国的飞速发展。
我们都知道,像那些可以被观察到的流星,实际上就是撞击地球时,在大气层里被烧毁的状况,而这种情况是远远够不上对人类的伤害的。
但大行星撞击过来的情况可就不一样了,虽然这种的概率非常低,但其巨大的破坏力被被联合国列为人类生存的二十大灾难之首。也就是说,如果未来的某一天,较大的行星撞击地球,那有可能会造成“世界末日”的灾难。
据相关数据分析,小行星的直径超过1公里,质量超过20亿吨的时候,撞击地球产生的能量相当于66万枚原子弹的威力,足以威胁整个人类文明的生存安全。
也正是这种潜在的、可能的、毁灭性的威胁,才让我国启动了这项计划。当然,这项计划的启动和去年12月底美国NASA发布的一项消息也有关,他们说一颗名为 2024 YR4 的近地小行星的轨道发生了变动,直径约为50米左右,撞击地球的风险也因此提升了1%。
今年2月份,美国NASA再次宣布该小行星撞击地球的风险超过3%,而可能撞击的时间是2032年。
前不久,美国NASA再次宣布,该行星撞击地球的可能性为零,但撞击月球的风险提升至4%。
显然,NASA是有意渲染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威胁论,目的就是想要在特朗普政府削减各大机构研究经费的情况下,增加经费搞研发。
有意思的是,NASA并没有因为他们的舆论渲染而被特朗普政府增加研究经费,反倒是全球因此出现一定的恐慌情绪,甚至联合国行星防御协议都启动了,但美国并没有站出来为此负责。
所以,中国选择站出来,主要目标是保护人类的生存安全,当然也因此笑纳了美国NASA做出的舆论成果。
最关键的是,中国一般向外公开宣布的事,都是八九不离十的,也就是说,对于小行星撞击防御计划,我们有信心也有实力。如此一来,中美的表现倒直接高下立判了。
登月大战一触即发,美国却慌了
“如果中国抢在美国之前登陆月球,那我们丢脸就丢大发了”。美国NASA代理局长在内部会议中这样说道。
连撞击小行星这种科幻片中的技术我们都计划上了,登陆月球想必也是不在话下的。这也就是说,登陆月球我们差的只是时机和对安全性的再试验,而美国只是在内部会议上喊口号。
有意思的是,NASA前任局长对这位现任代理局长的“口号”并不是非常的认同,他认为如果NASA不作出改变,那他们必然是跟不上中国登月的节奏,而且如果美国在与中国的太空博弈中落败,那他们面临的后果将是会非常严重的。
因为国际空间站的即将解体和ISS各合作方的心猿意马就是美国太空霸权的落寞,反观我国的“天宫”空间站计划已经邀请了17个国家参与。
有句话说的一点都没错,那就是“30年河东,30年河西,莫欺少年穷”。2004年,中国带着诚意和20亿资金,加入了欧洲的“伽利略”卫星导航计划,但美国很快出手干预,向欧盟施压,声称中国的参与会“威胁欧洲军事安全”,所以欧盟也是迅速变脸,将我国排除在外。
由美国主导的国际空间站也是如此,他们把中国排除在外,以为这样就能限制我国航空、航天能力的发展,但如今国际空间站的即将解体和“天宫”空间站的风光无限形成了鲜明的差别。
如今,攻守易势了,曾经的伽利略系统现面临瘫痪,国际空间站也是如此,也就是说这场航空能力的博弈,胜负已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