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作者窦敏毓是绿色和平与北京大学保护生态学课题组合作的报告主要作者之一,现为北京大学保护生态学课题组博士生。她与绿色和平工作人员走访国内多个森林修复项目地后,写下此篇手记。文章首发于TMRW,编辑为Jenny。
一个成功的森林修复个案
在西双版纳基诺山深处,有一个叫巴飘的小寨子。几年前,村民小布还在种橡胶,那片胶林是她父亲当年砍掉天然林换来的。“那时候种胶就是为了挣钱养家”,她说。可随着年年出胶减少、胶价走低,她每天看着树干流出的乳白色胶汁,心里也越发空落。
某一年春天,小布加入了一个“退胶还林”的项目。她可以获得免费发放的树苗,每棵苗每年还有管理费补贴,她成为了育苗员。起初,她只是想着补贴家用,干完自己那块地的事,顺便帮邻居一起种树。时间久了,她发现事情不像想的那么简单:有些外地树长不好,反倒是她小时候在山上见过的那些老品种长得最旺。她开始从附近山上挖本地苗,问寨子里的老人哪些树耐旱、哪些长得快。谁家的苗成活率高,谁就来教大家怎么除草、怎么养根。树慢慢长大,鸟和虫也回来了。
基诺山老百姓自家的本土植物苗圃
© Keren Yang / Greenpeace
村民们开始在长高的林下种起了生态茶。原来担心新种的林子会占了地、拖后腿,没想到这片混合林下长出的茶叶反而更香更贵,销路也更好。村民们还搞起了“雨林穿越”体验项目,带游客走进修复中的森林,看老树、讲传说、喝茶。有的家庭一年靠生态旅游就多赚了几万元。
这个寨子的转变,是一些地方转型图景中的一个缩影,也说明森林修复并不只是“种了多少树”的数据展示,而是人与土地之间关系的重建。森林作为陆地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态系统,科学且因地制宜的森林修复可以加强多重生态效益,既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又让依托于森林系统的水土保持、气候韧性、生产生计等效益得到充分发挥。
森林修复多重效益示意图 © Greenpeace
我和绿色和平的伙伴们走访了云南、海南和长三角等地的山林,记录下不同森林生态系统的修复实践。除了巴飘,我们还看到在另一些地方,森林正在慢慢恢复成本来的样子,村民种下了混交林,一块地上长着好几种树。有些地方在森林恢复的规划阶段,就请来了动植物专家,邀请他们与村干部、村民一起讨论,在什么地方种什么树:哪种树耐旱、哪种树耐阴、哪种适合鸟儿做窝、哪块地不能动,因为是村里的水源头。
森林修复,正慢慢变成一件和每个人都有关的事。村小学的墙上,孩子们画出了他们心中的“未来森林”,有五彩斑斓的树,在枝头跳舞的猴子,还有一条穿林而过的小路。这些画不只是想象,更是他们对美好生态的期待与认同。人们开始主动选择“保护生态、改善生计”的道路,不再只是响应政府号召,而是真正相信森林的价值。
“好的森林”与具体的困境
随着森林被越来越多被寄予厚望——作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碳汇(温室气体的缓冲地带)、缓解生态系统退化的关键手段,以及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的基础自然解决方案——如何在多元诉求之间寻求平衡、推动森林修复从单纯的规模扩张走向质量与韧性并重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已成为更受关注的问题。
森林修复远远不是“种上树”这么简单的事。什么样的树适合什么样的土壤和气候?该种在什么位置?谁来种?种完之后怎么养护?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关乎森林修复会否成功。森林修复追求的是长久的生产力、多样的生态系统、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建,制定具体的修复方案则需要因地制宜的判断,且有协同力的政策环境作支撑。当前的法律政策,是否真的给了一线足够明确的指引?是否鼓励各地把森林修得更好而不是更快?有没有帮助当地居民找到属于自己的修复路径?
有一个实践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在现有的政策体系中没有提及,即森林是什么——什么样的森林才算“好森林”?什么样的林分(指生长在同一片区域、树种和外观比较相似的一片林)不应该被替代?没有清晰的标准,难以让修复真正实现。
西双版纳站纯种橡胶林通量观测塔
© 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在西双版纳调研时,我曾看过情况和过去的巴飘类似的一片山地,远望去是一片绿得很好、整齐而茂盛的橡胶林,可当地人告诉我:这片地原本是热带雨林,后来为了经济发展,被橡胶树替换了。树虽绿,林子安静得出奇,没有鸟叫虫鸣,地下的水土越来越难留住,割胶的收入也越来越低。这是一种典型的“林相置换”:把结构复杂、物种多样的原生森林,换成了单一、脆弱、生态功能低下的“绿色种植园”。
选种也是困扰一线实践者的一个难题。我们曾陪巴飘村的护林员老李走过一片修复林,他说:“这里的树,其实种得很辛苦,但根本不该种这个。”原来,当年森林修复项目启动得快,种苗却准备不足,大家只能有什么苗就种什么。但气候不适、土壤不合,不少树苗几年之后就黄了倒了。还有的地方,看着绿起来了,远望一片整齐,走近却发现是单一树种铺出来的绿色。花不开、果不结,水土持续流失,野生动物也避而远之。
云南之外也有类似的情况。在浙江开化县,村民阿香曾苦笑着说:“我们真的是种了好多树,但好像也没修好一片真正的森林”。还有一些村落,村民原本对修复是有热情的,大家商量着希望能搞点林下种植或经济林,但因为木材收入太低,修复林短期内也带不来效益,大多数年轻人还是选择进城务工,留下的土地就这么荒着,恢复计划也跟着搁浅了。
尚需完善的森林修复政策
我和绿色和平一起系统整理和分析了我国与森林修复相关的法律政策体系,试图梳理:在推动多样性、生态效益、社区参与这些方面,现有政策体系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更进一步。结合实地调研的见闻,我们设计了一套评估框架,尝试从实践需求出发,对现有政策体系是否真正回应了“恢复出健康、多样、有韧性的森林“的目标进行全面评估。简而言之,就像是在给政策“翻译”,把那些文件里抽象的条文,逐条对照到实际修复工作中去,看它们有没有真正回应实践的具体需求。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分类和评估可以回答:这些年出台的政策,是不是已经涵盖了森林修复所追求的多重目标?未来政策之间又该如何配合得更好,才能真正让中国的森林,长得更稳、更绿,也更有意义?最终,我们将这些发现整理成了研究报告,并在2025年5月发布了。
在政策梳理中,我们发现中国的森林修复政策体系正朝着多目标协同化的方向不断演进。如今的政策越来越倾向于将森林修复视作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让森林“种得下、长得活”,还要让它在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支撑社区生计、延续文化价值等多个方面发挥综合效益。
以最新修订的《森林法》为例,它明确提出,要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以培育稳定、健康、优质、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为目标,统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法律还将“分类经营”的经验上升为国家制度,明确公益林与商品林的不同功能定位,推动生态效益与经济收益的兼顾。
政策制定中的跨部门协同趋势也日益明显。以大熊猫国家公园的管理为例,原本分属不同省份、各自为政的保护地,如今被整合为统一管理的整体,不再是“各管一段”,而是共同规划、统一行动。这种跨区域、跨部门的合作机制,不仅提高了生态保护的整体效能,也为生活在保护地周边的社区带来了新机会,如生态岗位、生态补偿、绿色产业等。但这种合作机制对政策的设计、落地执行时跨部门的配合协调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另外,在一些关键环节上,现有的政策仍存在回应不足的情况。比如,森林的文化价值在很多政策中却被一带而过。在调研时,我常常被这些从政策上被忽略的森林文化触动,比如在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景迈山,我遇见了一群世代生活在那里的布朗族和傣族村民。他们的祖先在热带季风林中发现野生茶树,并逐渐发展出一种独特的“林下种茶”方式:不砍整片森林,也不搞高产改造,而是顺着山势和树影,一株株地将茶树点种在林中。
章朗村周围的茶山和稻田 © Tu Yan / Greenpeace
高大的乔木、低矮的灌木、遮阴的藤本,有成群的鸟在树冠穿行。当地人知道每棵老茶树的“脾气”:哪些年份适合采摘、什么季节要留白、哪棵树下不能动锄头……这些智慧不存在于书本中,而是在当地人的生活里。2023年,景迈山古茶林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球首个以茶为主题的世界遗产。这不仅是对一种森林文化的肯定,更证明了修复森林并不只是“科学”或“工程”的事,它也关乎认同、记忆,还有人与自然的默契相处。
这些年,在政府的引导和科研机构的支持下,西双版纳一些并不适合橡胶种植的高海拔区域,正逐步实施“退胶还林”。村民们开始尝试种植本土树种、恢复森林结构,发展林下养蜂、生态茶园等新产业,巴飘就是从这些变化中获益的村寨之一。只是像这样的修复努力,多数还是依靠地方自发探索和实践推动。在国家层面的政策体系中,对于“防止有害林相置换”,仍然缺乏足够明确有力的规范。
很多时候,好的森林就在悄无声息中被单一种植林替换了,等问题出现,生态已经受损,恢复的代价也更大了。作为一种长期工作,森林修复是在为几十年后的人与自然奠定基础。好的修复也需要实践者理解在地文化,尊重社区的经验,统筹生态、经济、社会多重目标。我们希望,在政策与实践之间可以有更清晰的桥梁,让法律不只是合规的工具,也成为鼓励守护、激励协作、引导多元修复路径的引擎。在研究报告中,我们也呼吁尽快设立清晰的生态“红线”,出台一份关于林相置换的负面清单,明确哪些类型的森林不得随意替代,在哪些情况下必须进行科学评估,这样才能从源头上真正守住那些仍然健康、但容易被忽视的森林系统。
手账预告
就像作者在文中提到的,森林修复远不只“种上树”这么简单,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绿色和平用拜访与学习时的笔记,整理出一本“森林修复说明书”,下周将与大家正式见面!
一片在被破坏之前森林是什么样子的?它周围的地理环境、水热条件如何?想要把森林恢复到什么状态,实现什么功能?我们又拥有什么样的资源?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森林修复的方向、进程和效果。
对于什么是修复森林的最佳解决方案,我们其实没有标准答案。近年来,我们在走访扎根于中国森林资源丰富区域的数十个修复项目的过程中,了解到不少一线森林修复工作者们通过实践总结的实用方法。让我们一起翻阅这本以手账形式展开的实践工具书,化身林业工作者,感受森林留下的声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