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考古学家在河南宝丰县清凉寺村一户人家的红薯窖里,意外发现了一只保存完好的汝窑洗。这一发现引发了轰动,最终揭开了千古之谜,找到了消失近千年的汝官窑遗址。
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专家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尽管汝窑是宋代皇室御用瓷器,却在历代帝王墓葬中从未出土过。这些被誉为“宋瓷之魁”的宝贝,为何没有像其他珍贵物品一样随帝王下葬呢?
清凉寺遗址
汝窑作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汝窑为魁”的美誉。它是北宋时期主要代表瓷器,以名贵玛瑙入釉,色泽独特,随光变幻。
汝窑的釉色有一种淡淡的天青色,俗称“鸭蛋壳青色”,釉层不厚,随造型的转折变化,呈现浓淡深浅的层次变化。釉面开裂纹片,多为错落有致的极细纹片,俗称为“蝉翼纹”。
考古发掘显示,汝官窑的烧造时间非常短暂,大约只有二十年左右。北宋末年,随着金兵南下、宋室南渡,汝窑窑火因战争而消失了。
遗址碎片
由于烧造时间短,汝窑瓷器的传世数量极为稀少。据统计,全世界现存汝窑仅70余件,当然这仅是少数人的说法。
马未都说过,民间的汝窑,至少也有大约百余件。因为都是传世品,流落民间的概率很大,只不过一些人不愿意承认罢了。
拍卖市场上,汝窑瓷器屡创天价。除了大家熟悉的2.9亿汝窑洗,在2012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一件“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以2.0786亿港元成交,这两件都堪称汝窑巅峰。
汝窑天青釉葵花洗 2014苏富比:2.0786亿港元
常有人说“雨过天晴云破处”是宋徽宗对汝窑的赞美之词,其实这是个历史误传。
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范随州指出,这句话的真正出处是五代后周世宗柴荣。当时柴荣是为了形容柴窑瓷器的颜色,而不是针对汝窑。
这个误传之所以广泛流传,可能是因为后人为了强调汝窑的珍贵和美丽,将前人的优美诗句嫁接了过来。
了解汝窑的由来,那么回到刚开始的疑问,为什么历代帝王不将如此珍贵的汝窑带入墓葬呢?
台北故宫的21件汝窑
首先,汝窑本身就是“宫中禁烧”的御用瓷,专门供皇室使用。南宋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记载:“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惟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
这说明即使是皇室成员,也只能使用“拣退”下来的次品,精品则专门供皇帝使用。这种稀缺性和专用性,使得汝窑瓷器不可能大量生产,也就不太可能被用于随葬。
其次,北宋灭亡得十分突然。1127年的“靖康之难”导致金兵攻破汴京,徽、钦二帝被俘,北宋政权骤然南迁。这一突发事件使得许多宫廷珍宝或被金兵掠夺,或散落民间。
河南博物院:天蓝釉刻花鹅颈瓶
考古人员在清凉寺窑址发现了一个储藏有汝瓷的藏坑,据推测可能是一位老窑工为保护这些珍品,不愿让它们落入金兵之手,偷偷藏起来的。这些瓷器一埋就是800多年。
再者,宋代帝王陵墓早在北宋灭亡后就遭到了严重破坏。元朝时期,宋朝皇陵被大规模盗掘,即使有汝窑随葬,也可能早已流失传世或被毁。
而到了明清时期,皇家贵胄、达官贵人们,如果得到一件汝窑。几乎都会拿来自己欣赏或者令工匠仿制,也没有随葬的需求。
还有一点,古人认为汝瓷以名贵玛瑙入釉,“天青色”是阳刚的颜色,因此不能“以汝瓷为冥器”。
天地大观展览的2.94亿汝窑
流落民间的汝窑,大多有着曲折的身世。有些是当年从宫中流出的次品,有些是战乱时期被宫人偷偷带出的珍品,还有一些是世代相传的传家宝。但由于缺乏明确的传承记录,这些瓷器很难得到官方认可。
近年来,随着科技检测手段的进步,一些曾经不被看好的民间藏品开始被重新审视。不过这个过程很缓慢,需要时间和更多证据的支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