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淮安庆成门考古发掘工作的进展,庆成门终于撩开了它神秘的面纱,此刻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条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的车马道 —— 它曾是出入庆成门瓮城的必经之路,那时的淮安,正处在历史长河中的 “高光时刻”。
明《正德淮安府志》中,曾这样盛赞当时的淮安:“建两城,宿重兵,首生聚,重门殖,庶矣,富矣。” 寥寥数语,勾勒出一座繁盛之城的轮廓:旧城与新城并立,城内驻守着精兵强将;官府以人口繁衍生息为首要要务,大力推动贸易发展,最终造就了一座百业兴旺、人口稠密、经济富庶的江淮名城。
走在这条被岁月尘封的古道,你能听见历史的回响:明清帝王的仪仗曾在此驻足;文武大臣的朝靴曾踏过这里的石阶,瓮城内,商贾的吆喝声、百姓的笑语声交织成一片烟火人间,而瓮城外,便是“千帆竞渡” 的漕运盛景。庆成门的瓮城出口朝向北方,进入瓮城后需向左转弯,方能通过主城门进入淮安府城的老西门大街 —— 正因瓮城门与庆成门主门不在同一条轴线,淮安人便形象地称它为 “钥匙弯的城门”。
遗憾的是,庆成门在解放后被拆除。所幸当时日杂公司征用城墙段作为仓库,才让这一段珍贵的墙体得以幸存。
这是一幅明代的《水程图》,它为我们留下了淮安庆成门的鲜活模样。请注意图画中的城门外还有一座漂母祠,它是明成化年间从淮安城东移建至此,后又迁到萧湖钓鱼台附近。明代的庆成门原名望云门,城楼叫举远楼。正是在此,诗人姚广孝面对如画江山,挥毫写下了“襟吴带楚客多游,壮丽东南第一州”的千古名句。
到了清代,望云门更名为庆成门,这是当年侵华日军拍摄的庆城门景象,清代学者丁晏主持修淮安城时,记录了“每字逾丈”的庆成门三字是由淮安书法家周寅(周木斋)执六尺多长巨笔书写而成。
尤为珍贵的是这一块镌刻着“建文元年”的墙砖。它见证了明惠帝朱允炆登基之初的紧张时局,从这块砖石中,我们似乎能感受到这位年轻帝王对远在北平的燕王朱棣的深深戒备。也正因这份戒备,朱允炆后来派出太祖朱元璋临终托孤的重臣、驸马都尉梅殷,坐镇淮安。如今,这块走过六百年沧桑的城砖,成为了建文朝初期权力博弈与军事布局最具说服力的实物佐证。
这是清代中期瓮城的排水设施遗迹,可见当时庆成门基础设施的完备。
当发掘深度达到地下 3 米左右时,一处南宋时期的城门遗址赫然出现 —— 这个深度已低于如今淮安的水位线,考古团队需持续抽水,才能让城门遗迹完整露出水面。南宋城门的宽度并不宽大,仅与现在寻常人家的院子大门相当,在战乱频繁的南宋,城门设计得小巧,恰恰能降低守城难度,更易抵御外敌入侵。
《楚州新城记》中记载了一段重要历史:南宋时期,楚州知州兼武锋军统领陈敏曾在淮安主持修筑城墙,文中所提及的 “新城”,正是如今淮城的前身。
这段南宋城墙,被 “包裹”在明清城墙之中,才避开了岁月的侵蚀,得以完整保存,这里离宋代地表层估计还有二、三米距离,如果再往下挖掘,应该会呈现更壮阔的宋代城墙,据史料记载,当年金朝使者途经淮安时,远远望见这段城墙的雉堞坚固崭新、色泽如银,不禁惊叹称之为 “银铸城”。
在南宋城门遗址西侧约十米处,还发现了一片开阔的宋代地面遗迹,如果继续挖掘,估计会一直延伸到南宋城门,这里或许就是当年的城门前的大型广场,曾是行人往来、车马汇聚的热闹之地。在这块多朝代文化层相互叠压,历史遗存极为丰富的区域,那怕多挖一锹都有可能伤及其它朝代的文化遗迹。
每一块城砖,都承载着一段独特的历史。这块刻有 “建康都统司” 字样的城砖,它是来自南宋时期的建康(南京),清代学者丁晏在其著作中,也曾对这块城砖的来历有过专门记录。
宋代无疑是一个跌宕起伏的时代。北宋前期,淮安(楚州)经济繁荣,商税收入一度高居全国第四。到了南宋,宋金对峙格局形成,淮安转而成为了南宋的边境重镇,历史上著名的楚州保卫战便发生于此。城墙遗址中散落的擂石,正是那段烽火岁月的见证。
在南宋城门的不远处,还发现了五代城门的遗迹。
直至发现了唐文化层和六朝文化层,历史本来就应该这样,用考古佐证史料,我们不能自己都不清楚子丑寅卯的情况下就大喇叭一样去做说书人,更不能像一帮所谓的文史专家们坐在家中拼接历史,意淫历史,去毒害无数的不明真相的人。面对那些自身毫无历史底蕴,却将历史讲得天花乱坠的人,我们才是那个端着“金饭碗”的人。如何充分利用好这些文物,讲好淮安故事,这一重任已然摆在我们政府、媒体以及各职能部门的面前。
庆成门的考古发掘,不只是找到一座城门的位置,更让我们看到了从六朝到宋、明、清的历史画面。地下的土层里,藏着这座城市最早的 “基因”;刻着 “建康都统司” 的南宋砖块,见证了淮安当年抵抗金兵的坚强;明清 “钥匙弯” 城门的基石和车辙,让我们仿佛看到了运河边商铺热闹的景象;还有那块 “建文元年” 砖,记录了明朝权力更迭的紧张时刻。这些老物件不只是静静躺着,它们更是淮安深厚文化和起伏命运的鲜活证明。
庆成门遗址的发现,不只是让我们回望淮安的辉煌过去,也给这片土地未来的传承发展,留下了一把珍贵的 “钥匙”。它提醒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历史根基比我们想的更久远;而每一段过去的故事,都会继续滋养它走向新的未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