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和尚们每天吃素,为何个个肥头大耳?看看他们的伙食就知道了

0
分享至

一提到“和尚”和“吃素”,我们脑海里可能立马会浮现出一些画面:青灯古佛,僧人们身穿朴素的僧袍,饭碗里装着几根青菜、一块豆腐,过着清心寡欲、极其简朴的生活。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吃素就约等于“刮油水”,是清瘦和健康的代名词。

但现实中,我们看到的很多僧人,尤其是寺院里的一些住持、方丈,往往给人一种“肥头大耳”、体态丰腴的印象。这就让很多人感到纳闷了:他们天天吃素,不碰荤腥,怎么还会长胖呢?难道是修行不到家,偷偷“破戒”了?



其实,这可真是冤枉他们了。和尚们之所以体型丰腴,恰恰和他们的饮食息息相关。只不过,此“素”非彼“素”。我们想象中的那种清水煮白菜,在真实的寺院饮食里,并非全貌。

实际上,中国的寺院素斋,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已经演变成一种博大精深的独特菜系,其烹饪的复杂和口味的丰富,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

首先我们得明白,寺院素斋的选料非常讲究。除了常见的蔬菜瓜果,各种菌菇、豆制品、坚果和谷物都是主角。比如,被誉为“素中之肉”的各种豆制品,像豆腐、豆干、腐竹、豆筋等,本身就是优质的蛋白质来源,但同时也含有一定的热量。



更关键的是烹饪方法。为了让素菜的口感更丰富,弥补没有肉食带来的风味缺失,寺院的厨房里往往会采用重油、重盐、多糖的烹饪方式 。煎、炸、熘、烧、烩等手法十分常见。一道菜肴为了色香味俱全,使用的食用油量可能远超普通家庭。比如,一道炸蘑菇或者炸素丸子,食材在吸收了大量油脂后,热量会瞬间飙升。

此外,寺院素斋里还有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品类,叫做“仿荤”菜。就是用素食的原料,模仿制作出鸡、鸭、鱼、肉的形态和口感。比如用豆制品和面筋制作的“素鸡”、“素鸭”,用冬瓜、土豆模拟的“素肉”,不仅形似,味道也力求逼真。



要达到这种以假乱真的效果,制作过程往往非常复杂,需要用到大量的淀粉、油脂和调味料来塑造形态和提升口感。这些菜肴虽然本质是素食,但从热量角度看,可能比一些普通的荤菜还要高。

这么一看,寺院的伙食热量可真不低。但有人可能会说,和尚们不是有“过午不食”的规矩吗?一天就吃那么点,怎么会长胖呢?别急,这就要说到另一个关键问题了。

“过午不食”的真相与热量集中的一餐

“过午不食”确实是佛教中一条非常重要的戒律,源自佛陀时期的规定。其初衷是为了让僧人减少对食物的贪恋,将更多时间用于修行,同时也能减轻信众的供养负担。在古代,尤其是在唐代以前,很多寺院都严格遵守着这一规定。



然而,随着佛教在中国本土化的发展,这条戒律的执行情况也发生了变化。中国是农耕文明,僧人们很多时候也需要参与体力劳动,也就是所谓的“农禅并重”。如果严格执行“过午不食”,只吃早、午两餐,对于从事耕作、挑水、砍柴等体力活的僧人来说,能量供给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从宋代开始,许多寺院的戒律便有所放宽,逐渐演变成了“二餐一粥”制,即早上喝粥,中午吃正餐(斋饭),晚上则会提供一些被称为“药石”的简餐,以补充体力。



更重要的一点是,即便是在遵守“过午不食”的寺院里,这也可能成为导致体重增加的一个潜在因素。你想想,如果一天主要的能量摄入都集中在中午这一顿饭,那么为了确保下午和晚上有足够的精力进行晚课和修行,僧人们在午斋时就必须吃得足够多、足够扎实。

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短期内的热量集中摄入。寺院的午斋,主食往往是大量的米饭或者馒头 。这些都是精细碳水化合物,下饭的菜肴又是前文我们提到的那些高油、高盐、高热量的素菜。一顿饭下来,摄入的总热量会非常可观。吃完这顿“能量炸弹”之后,身体会在短时间内获得远超即时消耗所需的能量。



这就好比你往一个水池里瞬间倒入大量的水,水池来不及慢慢排空,水位自然就会快速上涨。我们身体的运行机制也是类似的。

高碳水饮食的“增肥”陷阱

我们已经知道了,寺院的伙食并非清汤寡水,反而可能是高油、高热量的。现在,我们再从现代营养学的角度,来揭开这个谜题的最后一层纱。问题的核心,就出在他们饮食结构中的一个关键角色,高碳水化合物上。



和尚们的主食,无论是南方寺院的米饭,还是北方寺院的馒头、面条,都属于精制碳水化合物。这类食物进入人体后,会被迅速消化分解成葡萄糖,导致血糖水平在短时间内急剧升高。

当我们的身体检测到血糖飙升时,为了维持血糖稳定,胰腺会分泌大量的胰岛素 。你可以把胰岛素想象成一个“调度员”,它的主要工作就是指挥身体的细胞把血液里的葡萄糖搬运走,一部分用作当前的能量消耗,另一部分则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问题就出在这个“储存”环节。当一顿饭摄入了大量的碳水化合物,产生的葡萄糖远远超出了身体即时的需求,这位“调度员”,胰岛素,就会发出一个明确的指令:把这些多余的糖分转化成脂肪,然后储存在我们的脂肪细胞里。这就是我们俗称的“长膘”过程。

高水平的胰岛素不仅会促进脂肪的合成与储存,它还会同时“锁住”我们身体里已有的脂肪,抑制脂肪的分解和燃烧。也就是说,在高胰岛素状态下,你的身体会进入一种“只存不取”的模式。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吃下大量米饭面食→血糖飙升→胰岛素大量分泌→促进脂肪储存、抑制脂肪燃烧→人变得更容易长胖。



所以,和尚们虽然不吃肉,但他们每顿饭吃下的大量主食,配上那些用重油烹饪的“仿荤”菜和各式素斋,恰好构成了一顿标准的“高碳水、高脂肪”大餐。

这顿饭下肚,足以引发强烈的胰岛素反应,日积月累,身体自然会囤积下不少脂肪。这就完美解释了为什么纯素食的饮食习惯,依然可能导致体重的增加。

当然,饮食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僧人独特的生活方式,也是这个现象的另一个重要推手。

清修生活下的“低消耗”模式

聊完了“吃”,我们再来看看“动”。能量的平衡,无非是“摄入”和“消耗”两端。我们已经知道,僧人们的能量摄入端可能并不低,那么他们的消耗端又是什么情况呢?



古代的僧人,确实有很多需要参与体力劳动,过着“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生活。但在现代社会,绝大多数寺院的条件已经大大改善,需要僧人们亲自下地耕种的情况越来越少。很多僧人一天的主要活动,变成了相对静态的修行。

他们的日常作息,通常围绕着念经、打坐、抄经和学习佛法展开 。这些活动虽然需要高度的精神集中,但从身体能量消耗的角度来看,都属于低强度活动。长时间的静坐禅修,其能量消耗甚至比睡眠高不了多少。



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普通的上班族,每天通勤、上下楼、处理各种事务,身体活动量相对较大。而一位僧人,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处于静坐或者缓行的状态,身体的基础代谢和活动消耗自然会比较低。

这样一来,一个清晰的公式就出现了:高热量摄入 + 低能量消耗 = 能量盈余。

每天通过饮食摄入的大量热量,并没有通过足够的体力活动消耗掉,那么这些盈余的能量去哪儿了呢?答案只有一个:在胰岛素的指挥下,被勤勤恳恳地转化成了脂肪,储存在了身体里。久而久之,体型变得丰腴,甚至出现“肥头大耳”的样貌,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本人认证,本-西蒙斯回复评论:我没有退役

本人认证,本-西蒙斯回复评论:我没有退役

懂球帝
2025-09-16 08:35:11
宁夏47岁“巨婴”郭冷,除跳舞连衣服也不会洗,年入百万无人敢嫁

宁夏47岁“巨婴”郭冷,除跳舞连衣服也不会洗,年入百万无人敢嫁

动漫里的童话
2025-09-14 11:40:38
河南女教师被奸杀,法医保留精斑25年,凶手身份令人难以置信

河南女教师被奸杀,法医保留精斑25年,凶手身份令人难以置信

飞云如水
2024-06-04 20:56:33
恶性度最高的肿瘤是那些?

恶性度最高的肿瘤是那些?

肿瘤医学论坛
2025-09-16 19:19:27
穿白裙子的气质美女

穿白裙子的气质美女

小椰的奶奶
2025-09-12 08:20:39
石平事件再度升温:日本社会拒绝接受,中国坚决“拒绝废弃物”

石平事件再度升温:日本社会拒绝接受,中国坚决“拒绝废弃物”

科普100克克
2025-09-14 03:21:42
谢霆锋哭晕!张柏芝带三胎儿子公开现身,母子俩笑得灿烂,生父成谜

谢霆锋哭晕!张柏芝带三胎儿子公开现身,母子俩笑得灿烂,生父成谜

扒星人
2025-09-16 13:24:19
以军向也门荷台达港发出撤离警告

以军向也门荷台达港发出撤离警告

环球网资讯
2025-09-16 20:02:35
国道撞死6匹马后续:牧民好说话,车主不厚道,当地交警透露内情

国道撞死6匹马后续:牧民好说话,车主不厚道,当地交警透露内情

妙知
2025-09-15 13:41:51
一市民捡到2267.83克巨型金条!最新消息

一市民捡到2267.83克巨型金条!最新消息

浙江之声
2025-09-16 11:29:49
欧冠-毕巴1-3阿森纳:枪手主力中锋只能虐菜,但雄狮并不菜|前瞻

欧冠-毕巴1-3阿森纳:枪手主力中锋只能虐菜,但雄狮并不菜|前瞻

体育世界
2025-09-16 17:44:24
歌手于文华:再婚嫁未婚小伙,23年并未生子,如今的她幸福吗?

歌手于文华:再婚嫁未婚小伙,23年并未生子,如今的她幸福吗?

说历史的老牢
2025-09-15 11:07:12
中国女篮热身赛名单:韩旭、张子宇领衔,李梦、王思雨等不在列

中国女篮热身赛名单:韩旭、张子宇领衔,李梦、王思雨等不在列

懂球帝
2025-09-16 10:21:08
盘点从俞敏洪手里出走的6位大佬,罗翔最让人意外,罗永浩混最差

盘点从俞敏洪手里出走的6位大佬,罗翔最让人意外,罗永浩混最差

户外钓鱼哥阿旱
2025-09-14 12:20:04
戏子误国!这6位为了捞金“坑惨”老百姓,如今下场是咎由自取

戏子误国!这6位为了捞金“坑惨”老百姓,如今下场是咎由自取

小椰的奶奶
2025-09-15 16:09:27
被央视怒批、摇头晃脑、德不配位,难怪阅兵从不邀请“流量”明星

被央视怒批、摇头晃脑、德不配位,难怪阅兵从不邀请“流量”明星

书雁飞史oh
2025-09-12 16:09:35
本赛季还未进球!德媒:舍什科夏窗被推荐给拜仁,价格为7000万欧

本赛季还未进球!德媒:舍什科夏窗被推荐给拜仁,价格为7000万欧

直播吧
2025-09-16 19:15:05
湖北女子拿老公4000元工资1周4次买榴莲  老公:这日子还过不过?

湖北女子拿老公4000元工资1周4次买榴莲 老公:这日子还过不过?

阿SIR观察
2025-09-16 10:21:22
秦奋的亿万财富来源揭秘

秦奋的亿万财富来源揭秘

萧獻记录风土人情
2025-08-18 21:50:49
小县城的留守妇女,到底有多缺钱?

小县城的留守妇女,到底有多缺钱?

英军眼
2025-07-30 14:55:01
2025-09-16 20:52:49
大千世界观 incentive-icons
大千世界观
欢迎来到精彩的异想世界!
1684文章数 79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艺术要闻

故宫珍藏的墨迹《十七帖》,比拓本更精良,这才是地道的魏晋写法

头条要闻

清华学霸小红书晒1.67亿元年薪被查 美司法部:他在逃

头条要闻

清华学霸小红书晒1.67亿元年薪被查 美司法部:他在逃

体育要闻

2022:勇士归来,库里的第四个冠军

娱乐要闻

李小璐母亲:女儿嫁给贾乃亮我好后悔

财经要闻

扩大服务消费 9部门提出5方面19条举措

科技要闻

理想i6定档9月26日发布,定位纯电五座SUV

汽车要闻

650km续航 广汽埃安AION RT焕新款9月22日上市

态度原创

数码
家居
教育
房产
艺术

数码要闻

酷比魔方预热 iPlay 70 Max Pro 5G 平板:13 英寸屏、展锐 S715

家居要闻

江南秘境 理想生活模样

教育要闻

人民日报出版社终于给二宝发准生证啦!!!(明日新传考研热点专题笔记上线!!)

房产要闻

当海口书包房卷向「未来」,这里的孩子和房价,都在高速超车!

艺术要闻

故宫珍藏的墨迹《十七帖》,比拓本更精良,这才是地道的魏晋写法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