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峰最近在分享中又一次提到,那些在过去十几年间顶着“热门”光环的专业,有的已经掉进了“最惨”的行列。
他点名的几个专业方向都存在就业压力大、行业空间有限、薪资水平偏低的问题。
对照一下近几年权威部门和各类高校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实际情况究竟如何?
在一波又一波的高考志愿填报热潮里,这几个专业都曾有过各自的高光时刻。
第一个就是英语和小语种专业。
这个以前在外贸、对外交流红火的年代备受追捧,纯语言技能就是就业筹码。
但是如今机器翻译、即时语音系统大规模使用,一些基础对话、文件处理类工作逐渐减少对人工的依赖。
加上从小学、初中普及英语教育,高水平的语言能力门槛被抬高,而真正需要深入语言文化研究或从事高级商务谈判的人毕竟有限,导致语言类毕业生在找工作的时候,要么转向与语言相关的教育培训,要么干脆改行考公、考研。
第二个就是土木工程。曾经在高楼、公路、高铁、地铁大规模建设时期,几乎是“有证就能进大项目”的香饽饽。
那一波高速增长,带动了高校扩招,毕业生数量几年间翻了几番。
但基建投资增速放缓之后,新项目减少,行业内部竞争开始加剧,部分岗位还面临环境艰苦、工作周期长的问题。
很多毕业生尤其是年轻人,觉得体力消耗大、待遇和付出不匹配,于是往设计院、咨询公司挤,结果就是岗位稀缺而应聘人数更多。
第三个是生物工程。其处境则比较复杂,它本质上是个技术密集、研发周期长的领域。
国内生物医药产业这几年虽热,但企业对研发岗位的专业背景、科研能力要求很高,本科毕业直接进入核心研发并不现实,大部分岗位要求硕士甚至博士。
另一方面,一些与生物工程相关的生产、检验岗位,其实对学历和科研能力要求并不高,本科毕业去做反而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落差。
最后就是社工类专业。这个多集中于基层社区、公益机构、社会福利部门等,随着社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这类岗位的需求在增加。
但现实尴尬在于,薪资普遍不高、晋升空间有限,而且需要较强的耐心和情绪管理能力,很多毕业生在入职几年后转向其他领域,形成了高流动性。
把这些情况放到近两年的就业大环境中看,更容易理解了。
2025年高校毕业生突破一千二百万人,国家在政策层面不断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比如人工智能、先进制造、绿色能源、低空经济等,这些领域对人才的要求是复合型的,要有专业知识,也要有适应跨领域的能力。
反观上述几个“跌惨”的专业,很多高校的课程体系还停留在较传统的培养模式上,学生毕业时面对的市场变化和用人需求之间存在不小的剪刀差。
从政策信号来看,并不是说这些专业就完全没有前景,而是需要更精准地与产业需求匹配。
语言类可以结合商务、法律、国际传播等复合培养,土木工程可以向智能建造、绿色建筑等方向延展,生物工程可以叠加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在科研生产的应用,社工类则有机会在智慧社区、养老服务新模式中找到新的增长点。
否则在单一技能同质化严重的环境下,竞争优势很难体现。
过去几年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传统行业的部分岗位在萎缩,而新兴行业的吸纳能力还没完全释放,这种阶段性错配放大了部分毕业专业的焦虑感。
比如制造业在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对工程类人才的需求不能简单理解为数量变化,而是结构变化。
眼下对学生来说,重要的是利用在校时间多去实习、参与项目,了解真实的行业状况,把课堂上的知识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
对高校而言,优化课程、加强与行业的深度合作,尽快缩短人才供需之间的适配周期,对行业和用人单位来说,要积极参与人才培养环节,用实际需求去倒逼教育内容更新。
从长远看,国家战略引导下的大型产业布局,会给不同领域都带来机会,只是周期长短不同。
参考最近的权威就业分析,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数字经济等板块在未来几年会持续扩招,其中不少岗位和传统专业有交叉。
这些信息如果能被学生和教育端及时捕捉并应用,就业结构不平衡的问题就能逐步缓解。
毕业季的压力一年比一年大,但行业轮动、岗位变化本就是经济发展的常态,懂得追着产业动向去调整自己的人,永远不会被“最惨专业”的标签困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