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5年9月10日,国际灌排委员会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第四届世界灌溉论坛暨第76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会议,现场公布2025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彭州市湔江堰成功入选!至此,四川已有4处、成都已有3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
![]()
掌声之中,是中国智慧再次被认可的荣耀,这座承载着两千多年治水智慧的水利丰碑,终于跨越时空,在世界舞台绽放璀璨光芒!这项殊荣背后,是八十万彭州儿女代代守护的赤子之心,更是千年古堰与时代脉搏的同频共振。
01
文翁凿堰:天彭门前水,一堰越千年
![]()
湔江,古称“湔水”,发源于龙门山,全长122公里,在彭州丹景山镇形成两山对峙的“天彭门”,这也是古人口中的“天彭阙”。
![]()
这里是文明的十字路口。西汉景帝末年(约公元前141年),蜀郡太守文翁在此修堰,他以“疏浚九河、湔水九分”之策,“穿湔江口,溉灌繁田千七百顷”,构建起最初的灌溉体系,让桀骜的湔江水化作“九分滋养”的甘霖,约8.5万亩良田从此得享灌溉,繁县之地(今彭州及周边)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膏腴之地。
![]()
这一凿,便是两千年的传承。唐宋元时期,湔江堰逐步拓展为“两河一堰”的灌溉网络,水流如脉络般延伸至平原各处;明清年间,东、西两河口近百座堰坝连成体系,灌溉面积最大时达到20多万亩,滋养了彭县、崇宁、广汉、什邡、金堂、新都等六县部分区域,彭州也成为了成都市粮食、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地之一。
![]()
即便历经战乱与自然灾害,湔江堰的治理从未中断,先辈们以夯土为基、以卵石为料,在风雨中守护着这份“水利基业”,让千年古堰始终焕发着生机。
02
水利工程:与洪水共舞的千年智慧

湔江是一条性格鲜明的河流。据关口水文站实测记录,其年均流量26.3立方米/秒,最大洪峰可达449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仅3立方米/秒。这种“源短流急,易涨易落”的特性,让治水成为一场永无止境的挑战。
![]()
古人用惊人的智慧应对这一挑战。湔江堰的核心智慧,体现在“灌排兼用,平分春水”这八个字上。从“湔水九分”的节制发展到“九河归一”的恢弘,每一次河道变迁都是人与自然对话的语法修正,这九河(鸭子河、小石河、马牧河、濛阳河、小濛阳河、白土河、新润河、新开河、清白江),如同九条血脉,滋养着万亩良田。
![]()
2023年,湔江堰闸坝项目斩获“四川土木工程李冰奖”,这项荣誉背后,是现代水利科技与传统智慧的完美融合——原来的滚水坝与冲沙闸被改造为10孔拦河闸,不仅让东、西两河引水条件大幅改善,更弥补了都江堰灌区620米以上区域性缺水的困境,18万亩“天府粮仓”得以持续丰收。
![]()
如今站在丹景山前远眺,湔江堰已勾勒出一幅“水映青山、堰润良田”的新图景:1.2公里长、近20万平方米的库区水面如翡翠般镶嵌在河谷间,成为川西旅游的亮眼名片;超16万亩灌溉面积下,双水源互济的水资源调配模式仍在运转,平梁分水技术巧妙化解湔江“春旱夏涝”的难题,300余眼自流泉塘如珍珠般散落田间,延续着“下面引水、上面种田”的古老智慧。这里既有现代农业的蓬勃生机,也有古堰流水的诗意绵长。
03
文化回响:古蜀文明的活态传承,世界共享的智慧财富
为何湔江堰能打动世界?
答案藏在其深厚的文化魅力中。
![]()
作为古蜀文明发祥地之一,湔江流域曾孕育出璀璨的文明。扬雄《蜀王本纪》提到的鱼凫即在彭州;三星堆遗址位于古湔江主流河道马牧河畔,为发展灌溉农业,种植水稻、黍等作物,为城市兴起、文明传承奠定物质根基。据相关记载,制作三星堆诸多器物的玉、金、铜等材料均来自湔江上游的龙门山脉。可以说,湔江堰不仅是水利工程,更是古蜀文明“因水而生、依水而兴”的见证者。
![]()
湔江堰的这份“申遗答卷”里,藏着太多令人惊叹的文化细节:石埂村古河埂静静矗立,见证着湔江主河道千年变迁;高堰子、观音泉等300余眼泉塘,是双水源互济模式的活化石;文翁祠内,后人仍在缅怀这位“治水先贤”,凤仪桥、集埝桥等古桥上的纹路刻满岁月痕迹;修四合堆碑告示碑、天彭门摩崖石刻,记录着灌区内小堰规模及其管理的智慧;辛亥元勋尹昌衡故里昌衡村,让水利传奇与古村落的人文故事交相辉映。
![]()
古蜀王开明治水的传说、刘皇叔与香水井的传说、文翁的故事,在当地百姓口中代代延续;每年石洞堰(现丹景山镇境内)烧灯的民俗活动,依旧热闹非凡。
![]()
还有其他周边遗存,如丹景山、天彭门、白衣庵庙等等,这些水利工程遗存、非水利工程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大体系,呈现“以水定城”鲜活标本,让湔江堰不再是冰冷的水利工程,而是充满温度的文化载体。
![]()
如今的龙门山旅游区,是湔江千年治水生态价值的充分体现。这里森林茂密、河谷幽美,生物多样性丰富,坐拥“国花”牡丹和“国宝”大熊猫两大国家级生态名片。四季景色各异,雪山映照、百花争艳,丹景山、海窝子古镇、白鹿音乐旅游景区、宝山温泉度假区等知名景点分布其间,已成为成都当之无愧的“后花园”。作为成都市旅游与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唯一以山地旅游为特色的产业功能区,龙门山旅游区的发展始终依托于秀美湔江的滋养与承载。
![]()
未来,彭州将以“保护为主、传承创新”为理念,让古堰流水继续滋养良田,让文化故事继续打动人心。
![]()
湔江堰跨越两千多年的时光
至今仍在滋养着彭州这片土地
它是一座水利工程
更是一本打开的史书
记录着中华民族与自然相处的智慧
诠释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东方实践
免责声明:
★品鉴彭州微信公众号推文内容仅在品鉴彭州今日头条号转载,其他平台未经许可,严禁转载!文中配图支付相应稿费,若不同意使用,请告知删除!
期数:3509期
文:邓茹月 申遗组委会
图:张勇 乔刚 刘海清 高仕蓉 张鸿 杨卫东 沈萌 品鉴彭州 史志彭州 市水务局 市投促外事局 申遗组委会 成都日报
编辑:邓茹月 责编:龙洋 审核:刘倩
★转载请标明来源,版权保护离不开你我的参与!
有一种成都生活,叫彭州!
![]()
![]()
![]()
![]()
![]()
![]()
![]()
“品鉴彭州”微信征稿啦!
弘扬天府文化,传播城市精神!
亲爱的小伙伴们,“品鉴彭州”微信面向全网征集优秀稿件啦!
主办:彭州市委宣传部
主编:王玉岩
副主编:杨华 祁文静
首席编辑:刘倩
责任编辑:梁丹 龙洋
编辑:刘代萱 邓茹月
出品:彭州市融媒体中心
彭州市融媒体中心举报电话:028一68611355
你的每一个赞和在看,我都当成了喜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