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前言
9月7日,美国海岸警卫队"希利"号破冰船在阿拉斯加以北海域,对两艘中国科考船实施所谓的"紧急拦截"。
这艘服役24年的老舰破冰能力仅1.4米,却要挑战中国5艘先进科考船队的正常科研。美国为何用一艘"老爷船"演这出拦截大戏?这场北冰洋对峙暴露了什么?
作者-常
当"海洋霸主"只能派出一艘老爷船时
这场拦截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结局。
美军"希利"号满载排水量1.6万吨,听起来挺唬人,可这艘1999年下水的老舰早已力不从心。船身斑驳的锈迹像是北极严寒留下的伤痕,四台柴油机发动时轰隆作响,仿佛喘气的老人。
更扎眼的是技术参数对比。破冰能力1.4米,遇上厚点的冰层只能一点点往前蹭。最高航速3节,换算下来每小时5.6公里,跟人走路差不多。
反观中国这边,5艘现代化科考船组成的船队,装备了先进的冰情探测系统。
特别是"雪龙2"号,全球首艘能艏艉双向破冰的科考船,技术含量甩了"希利"号好几条街。
美国另一艘破冰船"北极星"号更离谱,都快50岁了,一半时间待在船坞里修理。满打满算,美国就这两艘能用的破冰船。
而俄罗斯光核动力破冰船就有7艘,整个破冰船队42艘。
这么一对比,美国在北极的硬件短板暴露无遗。
更尴尬的是,"希利"号追踪中国科考船没多久,动力系统就出了毛病。嗡嗡响个不停,只能放慢速度修理。
最后眼睁睁看着中国科考船按计划完成所有观测任务,自己却因为没油了,灰溜溜往回开。
这一幕,把美国在北极的真实实力露了底。
拒签海洋法42年,却拿它当令箭的尴尬
美方这次拦截的"法理依据",堪称国际关系史上的经典笑话。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沿海国家可以主张专属经济区200海里范围。
如果能证明大陆架自然延伸超过200海里,还可以向联合国申请扩展资源勘探权。
美国就是拿这个说事,声称阿拉斯加以北的大陆架延伸海域属于他们管辖。
可问题来了,美国压根就没加入《海洋法公约》。整整42年,美国一直拒绝签署这个被称为"海洋宪法"的国际条约。一边不愿接受公约约束,一边又想享受公约权利,这逻辑说得通吗?
阿拉斯加大学的专家看得明白,直言中国科考船"就在美方声称拥有主权海域的边缘活动"。成功引起了美方注意,但又不会越界。
美国海岸警卫队首席军士长马吉的表态更耐人寻味。
他承认,美方只能"监视和询问",无权阻止中方科考船的科研活动。这等于间接承认,美方自己也清楚缺乏法律基础。
国际法学者指出,如果美国不加入《海洋法公约》,就无法通过联合国程序正式主张大陆架延伸权利。即便单方面划定,也不会得到普遍承认。
中方的立场很明确:科考船在国际水域开展科研完全合法。
美方的指责和示警,不过是政治姿态罢了。这种选择性适用国际法的做法,正是霸权逻辑的典型体现。
从5艘对2艘看北极话语权的重新洗牌
美国喊了半天要搞破冰船,但雷声大雨点小。
今年7月拉着加拿大、芬兰搞了个"破冰船合作计划",声称要投资100亿美元。听着挺厉害,可到现在连新船的影子都没看见。
按计划,首艘新破冰船要到2029年才能交付。远水解不了近渴,美国只能靠"希利"号这种老古董撑场面。
中国这边却是另一番景象。除了现有的5艘破冰船,2025年还有两艘新船下水。北极科研从2004年开始,已经进行了13次考察。
从海洋生态监测到冰层观测,从气候变化研究到生物多样性调查,覆盖面越来越广。这些基础工作看似枯燥,实际价值巨大。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航道价值急剧提升。从中国经北极东北航道去欧洲,比走苏伊士运河近3000海里,能省9到15天时间。
去年经北极航道的货运量增长了21%,这条航道有望成为"21世纪的苏伊士运河"。
要想安全航行,必须有详细的海洋环境数据。中国科考船来北极,就是为了获取这些关键数据。
俄罗斯在北极的实力更是强劲,42艘破冰船规模全球第一。北方航道常年运营,经验丰富。
对比之下,美国在北极的控制力越来越弱。除了两艘老掉牙的破冰船,北极基础设施建设几乎一片空白。
今年北约在挪威弄了个两栖作战中心,想靠军事化加强存在感。可日常的航道维护、冰情监测这些实在活儿,美国干得并不出色。
当北极不再是美国的后花园
这次北冰洋对峙,看似一场偶然的相遇,实则是新旧秩序交替的缩影。美国一直把北极当成自家后花园,2024年发布的《北极战略》明确要求加强军备、扩大监视。
可现实是,美国在北极的话语权正在被重新定义。
中国提出的"北极航道自由航行"理念,越来越多国家表示认同。
美国平时老说"航行自由",到了北极却搞两套标准,想把西北航道当成私人领地。这种双重标准的做法,正在失去国际社会的支持。
中国在北极事务中的表现,恰恰体现了另一种治理理念。不搞军事化,不争夺控制权,专注科学研究和合作开发。推动"冰上丝绸之路"建设,为各国提供合作平台。
这种基于科学和合作的理念,正在重塑北极治理模式。
气候变化让北极冰层加速融化,也让传统的地缘政治思维受到冲击。北极不是哪个国家的私产,而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面对这片正在变化的"最后边疆",需要的是合作而非对抗。
美国这次的拦截行动,与其说是维护主权,不如说是一种战略焦虑的体现。当昔日的霸主发现自己在新的游戏规则下力不从心时,往往会选择用老办法应对新挑战。
可北极治理的未来,注定不会按照单边主义的剧本发展。
中国科考船在国际海域的正常科研活动,体现的正是这种开放包容的合作精神。北极的冰墙在融化,陈旧的霸权思维也该融化了。
未来的北极治理,需要的是基于规则的多边合作,而非基于实力的单边控制。
这场看似不起眼的海上对峙,或许正在书写北极治理的新篇章。
结语
这场北冰洋的"拦截闹剧",与其说是一次执法行动,不如说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昔日霸主面对实力变化时的焦虑和无奈。
随着北极冰层加速融化,这片"人类最后的边疆"正在成为新的合作舞台。基于科学和合作的治理模式,必将取代基于实力和霸权的传统思维。
你认为未来的北极治理应该遵循什么原则?是继续延续单边控制,还是拥抱多边合作?
信息来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