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新闻网9月10日讯当18岁的王希孟画出《千里江山图》时,也许不会想到,九百多年后,一群中学生正用废弃纸板、亚克力碎片和旧布料,将他的青绿山水“立”了起来。
在川大附中科华校区的一间美术教室里,一幅10米长的临摹版《千里江山图》长卷正铺陈开来。不远处,几组由废旧材料拼接而成的立体山水装置错落摆放——层叠的纸板模拟山势起伏,半透明的亚克力营造出远山空濛,褶皱染色的宣纸则再现了宋代笔意中的皴擦质感。
这一切,都源于美术教师李瑾发起的一场教学实验。
从“平面”到“立体”破解传统美育困境
“很多孩子一开始觉得《千里江山图》只是一幅‘古老的风景画’,离自己非常遥远。”李瑾坦言。在前期调研中她发现,超过半数中学生对传统山水画的认知停留在“好看但看不懂”的阶段,技法、美学与文化语境之间严重脱节。
“最初想到将千里江山图与立体装置结合,是受到艺术家徐冰的启发,艺术家徐冰以光透过废弃物形成了重现古画的装置艺术作品。‘一片毛玻璃的正面是一幅完整的山水画作品——《鹊华秋色图》,从背面看却发现是由草、干树枝、塑料布、 报纸等物品构成,表现出现代艺术家对经典作品的重构。’由此得到灵感,我们可以用环保材料复刻立体的山水装置,让学生沉浸式感受中国山水画的美。”李谨说道。
为此,她设计了一套“平面复刻—立体转化”的双重实践路径,将美术、历史、语文、地理四学科融合,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带领学生“拆解”《千里江山图》、复刻长卷、并用环保材料构建立体山水装置。
“学生不再是听老师讲解《千里江山图》多伟大,而是通过亲手测量、解构图式、选择材料、搭建结构,主动地、深入地理解其构图之精妙、色彩之绚丽、意境之深远。”李谨表示,“这个过程获得的知识远比书本上的更深刻。”
一场跨学科的艺术修行
课程分为“笔墨解码”“空间转译”“材料实验室”“立体构建”与“展览展示”五个阶段,共20课时。学生不仅需研习青绿山水的技法特征、矿物颜料的来源与制作工艺,还要分组临摹0.5-1.5米不等的绢本段落,最终拼接成10米长卷。
而在立体装置环节,学生运用热熔枪、纸板、泡沫、旧布料等材料,将画中的“高远、深远、平远”转换为物理空间中的层次结构。“我们甚至用塑料袋做瀑布,用碎石和丙烯模拟植被,”李瑾笑着说,“材料虽旧,意境却新。”
“传统山水画讲究‘可行可望可游可居’,我们希望学生不仅能看,还能走进其中。”李瑾说道。这一理念也体现在最终的作品中——观众可穿梭于装置内部,从“观画者”变为“画中游历者”,实现从静态欣赏到沉浸体验的转变。
这一课程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审美判断力和文化理解力,更显著增强了其团队协作与材料创新能力。数据显示,学生对青绿山水特点的认知率从课前的32%升至89%,90%的学生主动探究宋代美学与社会背景。据悉,该课程目前已形成一套可推广的校本化实践方案,并荣获校级教学创新案例奖。
“美育,是在孩子心里种下一颗种子。中学美术教育不是为了培养艺术家,而是让每个孩子学会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李瑾说,“美育本质上是一颗种子。它能让孩子们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看见一朵花的绽放,在信息洪流中保持独立的审美判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