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开国将领中唯一的女将军,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做“妇女能顶半边天”,她就是李贞将军。
这位将军不光用自己的一生为祖国的解放和建设做出了十分卓越的贡献,就连去世之后,也不忘为国家尽最后一份力量。
1990年3月,李贞在病榻上立下遗嘱:将积蓄的11000元存款分成2份,一部分捐给宋庆龄儿童基金、另一部分则作为党费上交组织。她珍藏多年的两根金条,也都用来发展教育事业。
临终前,她拉着护士的手说:“我这辈子没给孩子们留下什么,这点心意就当是给他们的学费吧。”
可谁能想到,这样一位高尚的女将军,童年却一直生活在令人绝望的痛苦之中。1908年,李贞出生在湖南浏阳小板桥村一个贫苦农家。家里的2亩薄田要养活好几口人,父亲常年弯腰劳作,母亲则背着襁褓中的妹妹在灶台前忙碌。
作为家中第6个女儿,李贞连个正式的名字都没有,父亲随口叫她“旦娃子”,仿佛这个生命就像在山上随手捡到的柴火棍。
6岁那年,父亲积劳成疾撒手人寰。母亲含着泪将她送到邻村古家当童养媳。在古家,李贞每天天不亮就要挑水劈柴,饭勺还没放下就得去喂猪。稍有不慎,婆婆的竹条就会落在她单薄的背上。
有一次她冒雨砍柴回来,浑身湿透还被婆婆骂“扫把星”,丈夫古天顺甚至抄起拴猪的木棍狠狠抽打她。夜里躲在柴房,她摸着身上的伤痕,第一次萌生了跳塘的念头。15岁那年,李贞和几个童养媳密谋逃婚。她们趁着夜色翻出篱笆,却被顾家人追回。
为了防止她再跑,古家匆匆为她和古天顺完婚。
1926年,湖南农民运动兴起,李贞就在邻居大姐的带领下,悄悄参加了永和区的妇女解救协会。当组织者问她姓名时,这个被压抑多年的女孩挺直腰杆:“我叫李贞,忠贞的贞!”从这一刻起,她彻底告别了“旦娃子”的屈辱过去。
加入革命后,李贞就像换了个人。她白天挨家挨户发动妇女做军鞋,夜里用纳鞋底的针在粗布上画地图。北伐军路过浏阳时,她带着姐妹们连夜赶制棉衣,用鸡毛信传递情报。当看到战士们穿着她们做的布鞋踏上征程,李贞第一次感受到被尊重的喜悦。
1927年“马日事变”后,反动派到处搜捕共产党人。李贞的名字也出现在通缉令上,古家慌忙送来休书与她划清界限。
在浏东游击队,李贞展现出了惊人的胆略。
1928年,她带领队员假扮迎亲队伍,花轿里藏着枪支弹药,大摇大摆混进张家坊团防局。当敌人还在围观“新娘子”的时候,李贞突然掀开红盖头,短枪一挥冲进敌营。半小时内,他们全歼守敌,缴获了不少步枪。从此,“新娘子将军”的名号就传遍了湘赣边界。
1929年,游击队在祖师崖被敌军包围。弹尽粮绝之际,李贞果断下令:“不能让敌人抓活的,往下跳!”她不顾身孕纵身跃下悬崖,万幸被树枝挂住才捡回一命。苏醒后她发现下身血流不止,才知道孩子没了。
这位20出头的姑娘咬着牙说:“革命总要有人牺牲,我李贞绝不后悔!”
1936年,长征途中,李贞再次怀孕。组织考虑到她的身体状况,安排她留在后方,她却坚持要跟着队伍走。翻越雪山时,她把马让给伤病员,自己拄着木棍在齐腰深的积雪中跋涉。走到半山腰突然晕倒,战友们用体温把她焐醒,她第一句话就是:“别管我,快走!”
进入草地后,李贞染上伤寒。为了不拖累队伍,她让丈夫甘泗淇用布带子把自己绑在马背上。那几天,她昏死过去又醒过来,指甲深深掐进马鬃。当终于看到陕北的窑洞时,这位坚强的女战士再也支撑不住,一头栽进了甘泗淇的怀里。
新中国成立后,李贞担任防空军政治部干部部部长。1955年授衔的时候,她和丈夫甘泗淇成为了唯一的“将军夫妻”。
面对这样的殊荣,她始终保持着农家女的质朴。住在香山脚下的小院里,冬天漏风夏天漏雨,组织多次要给她换房,她总是摆摆手:“这比长征时的草棚强多了。”
1964年甘泗淇病逝后,李贞就独自生活。她穿着打补丁的军装,用着掉漆的搪瓷缸,连一双袜子都要缝缝补补。1980年她晋升大军区副职,却还是住在老房子里。有人劝她换套新家具,她笑着说:“这些桌椅板凳跟着我南征北战,有感情了。”
1990年3月,李贞在病榻上立下遗嘱,将自己一辈子攒下来的钱财全都捐给了祖国和人民。这位从苦难中走出来的女将军,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忠诚与坚韧。
虽然她没有给后代留下什么房产财富,却给留下了比金子更珍贵的精神遗产。如今,当我们享受舒适生活的时候,也应该铭记像李贞这样的战士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