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流体氦揭示了施温格效应的一种可控模拟形式,该研究深化了人们对涡旋现象和量子隧穿效应的理解。
1951年,物理学家朱利安·施温格提出:对真空施加恒定电场可导致电子-正电子对自发产生,这一过程被称为量子隧穿效应。为何这种"无中生有"的机制无法为《星际迷航》中的复制机或传送器供能?因为所需电场强度极大,远超任何实验室直接实验的极限。正因如此,这个被称为"施温格效应"的现象至今未被直接观测到。
超流体氦作为实验模拟介质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的物理学家近日提出了一种更易于研究的替代方案:用超流体氦薄膜替代真空环境,以超流体流动模拟强电场作用。"氦-4超流体堪称奇迹。仅几个原子层厚度时,它能轻易冷却至接近零摩擦的真空状态,"UBC凝聚态与量子引力理论学家菲利普·斯坦普博士解释道。他与同事9月1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的新研究表明:"当使这种零摩擦真空流动时,不会产生电子-正电子对,而是会自发形成方向相反的涡旋/反涡旋对。"
理论构建与实验设计
在这篇论文中,斯坦普博士与同事迈克尔·德罗谢尔不仅阐述了相关理论及数学原理,还规划了开展直接实验的具体方案。真空隧穿是量子力学和量子场论高度关注的过程 —— 量子理论中的真空并非空无一物,而是充满可导致虚粒子瞬时涌现与湮灭的涨落场。
"我们相信氦-4薄膜为多种宇宙现象提供了优质模拟环境,"斯坦普博士补充道,"无论是深空真空、量子黑洞,甚至宇宙诞生之初的状态,这些都是无法通过直接实验手段研究的现象。"
超越模拟:深入超流体物理本质
然而斯坦普博士强调,这项工作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模拟(始终存在局限性),更在于它改变了我们对超流体和二维系统相变的理解。"这些本身就是真实的物理系统而非模拟体,我们能够对其进行实验验证。"
在数学层面,研究人员需要实现多项突破才能使理论成立。例如以往研究者将超流体中的涡旋质量视为恒定常数,而斯坦普与德罗谢尔证明该质量会随涡旋运动剧烈变化,这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对流体及早期宇宙中涡旋的理解。"理解质量变化的机制及其对量子隧穿过程(普遍存在于物理、化学和生物学领域)认知的影响,令人无比振奋,"德罗谢尔表示。
斯坦普进一步指出,同样的质量变化规律也会出现在施温格效应的电子-正电子对中,这种"模拟反哺理论"的现象或将修正施温格原始理论。
如果朋友们喜欢,敬请关注“知新了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